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也是其學習根本目標之一,具有典型的個性特征。本文就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探討。
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宏觀方面來說,閱讀與寫作一樣,沒有唯一的標準與樣板,但從微觀方面來講,學生閱讀與作文起步一樣,有一些可以遵循的方法。優化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是緊扣教材,歸納特點,指導方法,加強訓練。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其求知欲望以及探知欲,促使學生居于強烈的是閱讀欲望。學生一旦出現學習興趣,在閱讀時遇到困難也會激起克服困難的勇氣,進而有效提高其閱讀能力。
1.以精彩的故事,激發興趣
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比較少,要培養其從小喜歡讀書的良好習慣,所以低年級任課老師要擔當好指導的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并同學生一起閱讀,激發其內心的感受。所以,在教學課文之前,可以適時講述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童話故事、神話故事以及寓言故事,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其興趣,同時會使學生淺顯的故事中無意識獲取美與丑、是與非的認識與體驗。
2.設置合理的情境,激發興趣
教學內容要具備濃郁的情感才能感染與打動學生,而所謂情感指的是某一個人的情感在一定的條件下感染病人,使之產生相同的的感情或感受。教師教學時,要感染到學生,就要設置一些能夠引起關注的情境,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及情感上的共鳴。創造情境可以從聽覺、視覺方面進行,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條件較為簡陋的學校可以借助圖片、錄音等形式進行。
3.開展活動,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1)結合課文的內容進行課堂辯論
例如教學《小攝影師》這篇文章時,就引發學生熱烈爭論:小男孩會不會再來為高爾基攝影?小男孩會不會由于沒有完成任務而被責備?高爾基為什么不允許攝影師進來,而是囑咐“如果是一個小男孩,就讓他進來”。通過討論,讓學生再讀課文,抓住小孩孩的神情特征以及高爾基的身份以及職業進行思考。
(2)課后延伸
如教學《倔強的小紅軍》一課后,讓同學們通過聯想的方式描繪出小紅軍的相貌,并把自己今天的生活和小紅軍進行對比,寫一篇讀后感,并在班里進行評獎,以此方式來發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其寫作水平。
二、做好課內閱讀,指導學生正確閱讀方法
課內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前提與基礎,課外閱讀則是課內閱讀的擴展與延伸。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由知識、思維、情感、審美等諸多方面綜合而成。但是依然有一些教師只顧于知識點的傳授與落實,堅持“分析——綜合”教學模式,孤立地將每個段落進行分析,破壞了文章的整體結構性,也破壞文章的情境與意蘊,肢解文章的整體美感,同時極大削弱了學生對于語言的體會、感悟,不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教師首先要改變以往的課內閱讀的方式,采取小組互助提問的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在質疑以及解疑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走進書本。
在課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介紹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課外閱讀,例如作家的小故事、作品內容、作品涉及到的時代背景、風俗人情等,以此方式來激發學生閱讀課外書的興趣。此外,在課內閱讀教學時,教師也要意識地傳授學生如何欣賞文學作品,例如教讀小說,傳授學生在閱讀小說時,要抓住人物形象,并且以分析人物形象作為中心來鑒賞小說。教讀狀物文章時,應該讓學生明確作者采用的時那一種描寫方法,明確是托物言志或者是借物抒情。教讀詩歌時,應該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鑒賞詩歌能力,讓學生感悟到詩歌中的意境。
三、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最佳切入點
1.誦讀文章,體味其情
作者先有感悟在有文章將以文章行書抒發感懷,讀者先看文章才體會到作者濃郁的情思。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要將情感貫穿到語言當中,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通過文章的每字每句感受到作者起伏的情感。如《飛奪瀘定橋》一課,學生通過朗誦,充分了解瀘定橋戰事的緊張、激烈以及紅軍戰士的英勇無畏精神,通過人物中的語言,例如敵兵所說的,“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從這句話中感受到敵軍的囂張;從紅軍大喊“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后的勝利,沖呀”這句話感受到紅軍對于革命的赤血熱誠以及大無畏的精神。
2.誦讀點睛之筆,領悟其神
詩有詩眼,文亦有文穴。一篇好文章通常會有點睛之筆,教師要善于抓住一些優美、精彩的點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獨特之處。例如《開國大典》這篇文章描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這句宣告,應該用怎樣的情感,怎樣的氣勢來朗讀才能體現出毛主席那種蕩氣回腸的氣魄呢?教師可以事先引導學生了解建國之前的國情,勞動人民受到三座大山的沉重壓迫,過著饑貧交迫、牛馬不如的生活……新中國成立之后,人民群眾翻身做了主人,不再受到壓迫與殘害,過上幸福的日子;從中領悟這句宣告的巨大喜悅、興奮以及莊嚴。
3.誦讀矛盾之處,認識其理
一篇好文章,通常會有一些矛盾。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全文,在咬文嚼字中細細品味文章的情感。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文章,“人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著”這句話中“焦急”與“耐心”時相反的詞語,相互矛盾的,但卻放到一句話中使用,有什么意義呢?學生可能不太明白。當這句話放到課文大環境中,通過群眾的動作、神情、語言,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焦急”的意義,明白人們急切想看到總理靈車迫切的心情,而“耐心”有反過來表明了無論時間多長都要等到總理靈車的決心,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人民對總理深沉的敬愛之情。
綜上所述,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中最基本能力,也是小學語文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培養學生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教導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指導訓練,才能有助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增強自身的閱讀素質。
參考文獻:
\\[1\\]高立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學周刊,2012,(1).
\\[2\\]張冬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周刊,2011,(4).
\\[3\\]范海鳳.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學周刊,2012,(2).
\\[4\\]梁天良.淺論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內江科技,2012,(1).
\\[5\\]張玉卿.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學周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