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打開學生思維的鑰匙,是展開合作交流的導引,而問題式教學的首要環節是課堂問題的設計。隨著歷史課堂教學的逐步深入,如何向45分鐘要效益、如何向將教材結構轉化為課堂教學結構,已成為每一位教師的首要任務。
一、前言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展開,我校深入進行“4+1”新的教改模式,即預習、交流、展示、拓展提升、當堂檢測。下面以世界歷史第一冊11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例,對新課程改革的認識及做法做簡單闡述。
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我校把學生的課前預習放在“正式課型”的地位。沒有預習不能上課,預習不充分也不能上課。在每上一節新課之前,我至少安排學生預習10分鐘,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他們整體感知課文思路、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預習能夠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自主探究、互相合作、彼此交流、督促檢查。為了上課時能跟上整堂課的思路,為了能很好的展現自己,學生都認真準備。如在學習《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學生通過預習,已大致了解革命的原因、過程、結果、意義,等到正式上課展現時,就能進一步提高分析、綜合、歸納等能力。預習環節的強化實施,既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自學方法。
二、教學過程
1.預習交流,確定目標
各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再相互交流約2分鐘,確立本節主要目標,然后由2~3名學生復述目標,其余補充,由四名學生以題組形式板示目標,最后師生強調本節重要目標。如英國革命的原因、革命的過程、革命的結果以及革命的意義。
2.分配任務,立體教學
我將四部分的內容分成兩大塊,1~4組先完成革命的原因及過程;5~8組先完成革命的結果和意義。前后兩排同時進行不同的內容,既增加了課堂的容量,又激勵學生爭先恐后的探求知識、率先在同伴面前完美表現自己。
3.完成任務,合作探究
針對自己先分到的目標內容,采取同桌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組長檢查督導等方式,在民主、平等、和諧、愉悅的氛圍中求得知識。教師巡視整個課堂,及時指導、點評、監督各小組的學習進展情況。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優等生充當了“小先生”,相對落后的學生也敢于說出自己的看法,從而增強了學習的上進心。全班學生都感覺有了展示自己的小天地。在這樣的小組交流中,優等生為當好帶頭人,積極準備發言的素材,動腦思考,力爭在同伴中展示一些高深的見解,他們自覺地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一些不善言談的學生在這樣的小場合中,也能爭得自己發言的機會,逐漸增強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心。在這樣的求知過程中,同學們之間相互商討,共同分析,取長補短,既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在小組交流中,教師成為每個組的“旁聽生”,或者臨時加入到一個組的學習過程中,蹲下身子,細心聆聽每一位同學的發言,或稍加指導,對沒積極參與交流的同學及時提醒。第四步:展現拔高,師生互動。在第三步每個同學完成的好壞,均在這一步登臺亮相。
4.上一堂課的關鍵和核心
這一步是前后兩大排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過程,也是一個競賽學習結果的過程。1~4組的學習結果我是這樣展示的:對于“革命的原因”,我提出讓2~3名同學搶答。并有兩人板演,一個繪《新航路開辟圖》。問題“革命的過程”。對過程中六件事,我先讓同桌相互提問;又抽一個提問2~3名同學,對桌板演。為考查能力,我提出“歸納克倫威爾的事跡”,并評價其人。班內同學立即爭問搶答,并且有三名同學主動搶著板演,又有同學提出“王朝復辟”的原因及“在我們中國有沒有這樣的現象”,其他同學七嘴八舌地議論。最后2~3人在班內“亮出”其觀點。這樣的過程,結果,全是給予學生的,每一個問題的答案均是從學生口中說出的。在這樣的課堂,學生得到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自由,極大限度地提高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5~8組的學習情況我又變換形式展現:對于革命的結果,一個同學以“材料題形式”考查同學們的理解識記情況,明確了《權利法案》的相關問題及“君主立憲”的含義;關于革命的意義。讓優生說出自己熟練巧記的經驗——分層理解識記,即讓3~4人一層層說下去,再讓2~3人三層意思總說,最后出一材料題,深刻理解“革命的世界意義”。在這種學習中,學生充分動腦思考、質疑問難。如在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后,一學生提出“為什么英國革命推動歷史的發展進程”,班內同學積極思考,從不同側面給予解答。還有的學生提出革命意義中為什么是“資本主義制度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而不是“第一次”呢,別的同學給予解答,這說明“眾人拾柴火焰高”。
5.穿插鞏固,全面掌握
在這一步中,給學生再留2分鐘左右的時間查缺補漏,或前后排同學相互檢查、督促學他人之長,最后對全部內容當堂檢測。
三、新課改中的兩大轉變
1.引導學生改善學習方式
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加強評價改革指導
評價學生敢于發言、敢于質疑,有自己的深切感受,學生的課程向自然回歸,向生活回歸,向社會回歸,向自身回歸,實現理性與人性的完善結合,理智、經驗與體驗的美妙和諧,知識、價值與情感的高度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