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堂教學提問與教學目標統一性,課堂提問全體性,課堂提問具有層次性,課堂提問具有趣味性,課堂提問的回答稍候性,課堂提問形式多樣性六個方面,對如何優化課堂提問進行了分析。
大學問家朱熹說:“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痹谖锢斫虒W中,提問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啟發學生領會教學內容,檢查學生掌握知識情況,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課堂教學提問與教學目標統一性
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根據學習目標、學習主題、學習任務提出意向明確的問題。教師不僅要考慮提什么樣的問題,更要考慮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使每一個問題都成為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在“觀察水的沸騰”一節中,觀察水沸騰實驗,重點在于觀察水沸騰前后氣泡的產生和變化,溫度變與不變,聲音變化等幾個方面。可以設計一下的觀察提問:
1.開始給水加熱時,在什么地方形成氣泡?
2.繼續給水加熱,觀察氣泡在上升過程中體積發生的變化?
3.這時你聽到什么樣的聲音?
4.在這個階段,溫度計示數怎樣變化?
5.當水沸騰過程中,溫度計的示數是怎樣的?
上述提問,使學生全面了解觀察的方向,不至于盲目地東看西看,遺漏現象的典型特點。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所提問題泛泛一般,脫離主題,只能使學生茫然失措,無所適從。
二、課堂提問全體性
課堂提問全體性,并不意味著教師的提問應使全體學生都能回答。面向全體學生就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課堂提問要注意輻射面,既抓住點又顧及面,既要讓成績好的同學發言,又要讓成績一般的學生發言。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愉悅。提問對應答人數要有量的要求,每個問題根據難易及重要程度提問1至3人,形成一種討論的氛圍。每節課要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回答,特別要考慮中低程度學生的參與面,選擇有利于發展中等學生的時機讓他們參與,爭取每節課全班大多數學生能有解答問題的機會,更好地激發班級群體積極思維的熱情。課堂提問不能滿足于個別學生的回答。對個別學生的回答,無論正確與錯誤,教師都要考慮這種回答與全班大多數學生的理解是什么關系。如果個別學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數學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個別學生的回答需要矯正,那么他所存在的問題是否代表著多數學生?只有把這些情況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三、課堂提問具有層次性
提問時,教師要緊扣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分析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邏輯順序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按照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一系列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逐漸深入、提高。例如,在《大氣壓的測定》教學中,在做完托利拆利實驗后,在學生疑團未釋的情境中,我及時提出事先設計好的一系列問題:
1.測得水銀柱的高度是76cm,水銀柱產生的壓強是多大?
2.為什么托利拆利管中的水銀面比槽中水銀面高76cm?
3.實驗時玻璃管不豎直做這個實驗時,對讀數有沒有影響?
4.用內徑不同的玻璃管做這個實驗時,對讀數是否有影響?
5.水槽內水銀增多做這個實驗,對讀數是否有影響?
6.玻璃管的長度變長或變短做這個實驗,對讀數是否有影響?
7.如果管內進入少量空氣做這個實驗,對讀數是否有影響?如果有影響,讀數是變大還是變小?
8.能否用水來做這個實驗?如果用水來做,玻璃管至少得多長?
上述8個問題形成了一個系列,不僅能加深學生對這個實驗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將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步步深入地沿著正確方向思維。
對于同一知識點的提問,應該注意設置問題的梯度,提問時,要由淺入深,一環緊扣一環展開。老師提問時,要在安排問題的深淺度上多下點工夫,作好一個引導或鋪墊。
四、課堂提問具有趣味性
課堂提問要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從學生較為熟悉的日常現象、生活經驗中提煉充滿情趣、新穎別致的問題,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認真討論、主動回答。另外,對一些學生熟知的內容,教師要不落俗套,善于變換提問角度,設計精巧、生動有趣的提問,讓學生聽后有新鮮感,刺激學生的探究欲。例如,學習“熱傳遞”時,可提這樣一個問題:“把包著同種紙的木棒和鐵棒,同時放在火上燒,問哪個棒上的紙先燃?”木棒、鐵棒、紙、火都是學生熟悉的物體,但在這里將它們有機組合起來學生仍有新鮮感,會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
物理教學內容中的概念、定律等一般比較抽象,枯燥乏味,很多學生對其缺乏興趣。教學時應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講“慣性”一節的實驗“不會飛的雞蛋”前設問:“雞蛋會不會隨紙片一起飛出呢?”實驗證實后又設問:“雞蛋為什么不隨紙片一起飛出?”通過這樣的提問,增強了趣味性,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吸引力。
五、課堂提問的回答稍候性
當問題提出后,不要急于讓學生回答,應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吸引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加思維活動,促使每個同學在心里都擬出一個答案。當自己的答案與被提問的同學的答案不同時,每個學生就可以自己進行比較思考,進一步分析或進行修正,從而加深理解,鞏固知識。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提問后環顧全班,一些非語言的暗示也可告訴教師,每當一個學生準備回答問題時,他便會嘴微張,身體稍前傾,眼睛也睜得更大一些,或許會抬起頭微笑,這表明他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把握;而對聽到問題后低頭或躲避教師的目光者,則可能他對這一問題不會。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停頓期間,要尋找這些表現,尋找最佳人選,從而發揮出所提問題的最大功效。
六、課堂提問形式多樣性
深圳的劉顯國將課堂提問按照提問形式,分成了設問型、追問型、疑問型、互問型、順問型、曲問型、筆記型、急問型、平問型、開拓型10類,這些形式未必都實用,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課堂提問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內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在設計提問時要注意經常變換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個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個內容,在不同的場合下進行提問,也要注意轉換角度,讓學生有一種新鮮感。
總之,對待課堂提問,要求教師心中有學生、有目標、有策略。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教師要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過程、內容、途徑、角度,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價值,真正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精心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起重要作用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積極參與整個學習過程,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使物理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