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通過“教學互動”的啟發式課堂教學、“學學互動”的協作式課外練習和“個性計劃”的應用式知識溫習,把“以教導學”貫穿到課程知識學習的全過程。
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學”。“因材施教”和“因材導學”都是要求教師根據授課對象和授課內容而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的教學理念。教學是由“教”和“學”兩個過程組成,“教”為“學”而設,“學”才是最終目標。《禮記?學記》中說:“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這是說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于學生善學,那么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呢?處于主導地位的“教”的方法不僅直接影響著課堂上“學”的效果,而且貫穿于知識的初次接觸、拓展創新和實踐應用等課堂內外的“學以致用”全過程。
一、“教學互動”課堂學習
教師是課堂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主導著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而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真正主體。教師采用的“教”法和設計的“學”法要因“材”而異,這里“材”包括作為授課對象的學生和作為授課內容的知識。在課堂上,我們主張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開展“教學互動”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變灌輸式的知識填塞為啟發式的主動求知。
例如,在數學課“角”學習中,請同學們觀察并在教室里找到分別代表“銳角”、“直角”和“鈍角”的物體,并讓他們選擇“寫”、“繪”、“指”和“貼”等方式來表達,膽子較小的往往選擇靜靜地“寫在紙上”或“繪出圖來”,好動的則“走過去指出來”或“貼上記號”,教室里頓時活躍起來,很快墻、窗、門、黑板和課桌上的“角”都被識別出來。“還有嗎?”“沒有了。”我走近一個平時膽小不愛說話的同學,把食指和中指作“V”型請他找找能否在我身上發現什么角,他小心翼翼地說“這兩個手指構成一個銳角”,我笑著說,“觀察能力真強!你能在你身上展示一些角嗎”,他自信地用拇指和食指分別造型“直角”和“鈍角”。頓時教室氣氛再度活躍起來,有的同學展示體操伸展運動進行“角”的變換,有的同學把衣服和書包中包含的各種“角”都找出來了。
在這種“因材施教”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同學們不僅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角”的概念,而且把這種新的知識很多應用到生活實際中。“教學互動”啟發式課堂教學不僅教會了知識,而且還激發了學習熱情,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二、“學學互動”課外練習
農村同班的小學生一般都是鄰居或親戚關系,年齡也相差不大。除上學期間外,放學后很多時間都在一起玩耍。同學們在一起的時間遠比教師多,教師要挖掘和利用農村小學生的這種優勢資源,成立課后“互助小組”和“興趣小組”,設計一些課外調研項目,鼓勵同學們在課外通過“學學互動”練習課堂學習的知識,并在實踐中“學以致用”拓展并延伸學習。
“學學互動”包括同學間的輔導、合作和協作三種類型。輔導通常是由技能較強的指導和幫助其他學生;合作是由多個同學共同完成一項作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組內成員都取得成功才算小組成功;協作學習是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一個學習任務。有時這三種類型也可結合在一起,例如,在學習數字大小比較后,我讓班上每三個同學成立一個協作小組,自選組長,放學后去商店調查收集不同品牌的同種商品的價格,比較哪種貴?貴多少?如果只有10元錢,最多可以買幾種商品?還余多少錢等?把同學們從以往千篇一律題海中引導到創新設計和綜合性較強的課外實踐活動中,這種課外“學學互動”的課外練習不僅增加了同學們的課外活動,而且提高了同學們的觀察能力和計算能力,學習成績也有明顯提高。
這種把學習從有限的課堂向無限的課外活動中拓展的“學學互動”式學習,不僅讓同學們學到了課程書本知識,而且還在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的過程中培養了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個性計劃”知識溫習
學習新知識后,需要做一些練習題來鞏固、逐漸拓展提高并為深入下一步學習作好鋪墊。受客觀存在的學生個體差異影響,同樣的教學內容有的同學僅通過“教學互動”的課堂學習就掌握了,有的則在“學學互動”的課后練習后才掌握,也有些同學還需要更多課后輔導。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和發現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課程知識的教學進度,制訂適合個體發展的課后溫習計劃。
我們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家庭生活特點,量體裁衣制訂適合個性發展的“溫習計劃”,靈活多樣地設計練習題,提供新鮮的學習情境,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在溫習舊知、鞏固所學的同時,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和更多的學習收獲。例如“時間”學習后,對班上一個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由爺爺奶奶照顧的學習能力較差的“留守兒童”,給他一道家庭作業是“爸媽去年什么時候外出什么時候回家的,他們去年在外生活了多少天?多少小時?多少分或秒?今年比去年在外的時間長還是短,差多少?”這種來自現實生活的家庭作業題,不識字的爺爺奶奶也可以輔導完成得很好,不僅鞏固和加深了知識的學習,而且家長也共同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這里,我們強調溫習而不是復習。溫習是一種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一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溫故而知新”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復習相對簡單,它是指重復學習學過的東西以加深印象,使之在腦海中存留的時間更長一些。“個性計劃”的知識溫習要以學生發展為目的,設計形式多樣、接近生活、學生樂于接受的內容。溫習設計以動態化的實踐性作業為主,靜態化的書面作業為輔,做到書面的、口頭的,動手的、觀察的、思考的、交流的、實驗的多種形式合理組合,適當搭配。
總之,教學過程的“教”與“學”是緊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以教導學”是教師主導學生學習的教學過程,貫穿于課堂上的啟發、課外同學協作的組織和課后個性溫習的設計等三個方面。
參考文獻:
\\[1\\]胡忠仁.中國法制史課程網上教學考核方案的實踐與探析.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61(4).
\\[2\\]陳強.小學數學課堂如何進行教學互動.學周刊,2012,(1).
\\[3\\]馬鐵.實施情感教育 引領學生善學.科技創新導報,2011,(35).
\\[4\\]胡強.中小學體育互動式教學初探.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