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做起,改變依賴心理;注意細節,消除浮躁心理;加強記憶,常用數據簡便應用;勤奮練習,培養耐性和意志四個方面,對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行了探討。
計算能力是一項基本的數學能力,培養小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計算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計算能力也是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但是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從事中高年級數學教學,在平時進行的一些小考試中,我發現學生計算錯誤比較多,不僅是單純的計算題,同一道應用題全班有20人列式對了,但是計算結果確有16人不對,這些學生有些還是班上的尖子生。事后,在外出學習的時候,與同事聊起此事,老師們均有同感。學生的計算能力逐年下降,看來這不是我自己所教一個班的問題,而是整個小學數學的普遍現象,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而數與計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多的數學知識,它貫穿于小學數學的始終,學習時間很長,分量也是很重的。培養學生正確而迅速的計算能力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所以,在小學階段,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計算機和計算器的廣泛應用,很多老師都在解決實際問題上或其它方面教學時間長,而計算教學時間短甚至是極少,導致了這樣的現狀。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談談對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幾點看法。
一、自我做起,改變依賴心理
以前,我在教學計算教學時只追求量不考慮形式,計算教學沒有什么道理可講,只要讓學生死記硬背法則,掌握計算方法,反復“演練”就可以達到正確、熟練的要求,不必再費工夫去理解算理,對算理教學講的麩皮潦草。但事實是,理解算理和抽象算法二者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算理是指四則運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它是由數學概念、性質、定律等內容構成的數學基礎理論知識,算理為算法提供了理論指導,算法是實施四則計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常是算理指導下的一些學生為規定,算法使算理具體化。如果說我們強調算理是告訴學生為什么要這樣算的話,那么算法是指導學生怎么樣去算的問題。在教學中,如果要求學生按照法則進行計算并不難,因為學生在大量簡單模仿和機械套用后,這種“依瓢畫葫蘆”式的掌握,其遷移范圍是非常有限的,根本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計算題海,更談不上靈活應用了。但這僅僅是教會了學生計算而沒有形成運算。所謂運算,按照現代心理學的理論,就是指內化了的、可逆的、組成系統的(結構)且具有守恒的動作。因而,我們在計算教學中,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建立“運算”意識,自主發現計算法則,在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之間架設一座彩色的橋梁,引導學生循“理”入“法”,以“理”馭“法”。同時,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創設情景,創設怎樣的情景,是用好情景導入新課,可以收到不同的教學效果,可以選充分地運用鋪墊引入來得自然,可以選擇直接進行教學,可以選擇運用舊知引入新知,等等,都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都應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多樣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情景。
二、注意細節,消除浮躁心理
細節決定命運,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用在數學里就是細節決定對錯。認真審題,注意每一個細節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簡單的題,為什么簡單的題最容易錯呢?因為你和“她”太熟悉了,所以就不怎么去審題,提筆就做,很容易錯。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錯誤率最高的四則混合運算,我就要求學生按照如下過程一步步進行。審題習慣:一是看數字符號。(禁止把加號看成乘號,把除號看成減號);二是思考計算步驟(把13÷1.25×8看成13÷(1.25×8);三是想什么時候口算、什么時候筆算、是否可以簡便;四是計算,上述計算過程,先要讓學生知道仔細對待計算題,然后再通過一定的訓練,使學生能自覺執行。在訓練過程中節奏不能太快,不讓學生一看到計算題就提筆埋頭苦算,消除其浮躁心理。同時,我還讓學生利用逆運算,從計算結果倒回去,看看是否等于原題中的原數。使學生養成了只要是計算題就要檢算的好習慣。在交作業的同時把草稿本一起交給老師批改。由于橫式、豎式都成為作業要求,學生的認真程度大大提高,錯誤率也隨之下降。在測驗考試時,不僅對試卷進行評分,而且對草稿紙也作出評分,以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在很大層面上消除了學生的浮躁心理。
三、加強記憶,常用數據簡便應用
1.三個九九表:加法表、減法表、乘法表。
2.1~20的平方數,1~5的立方數。
3.乘法中的特殊積。例如,11乘任意數:口訣:兩邊一拉,中間相加。11×23=?解:2+3=5,2和3分別在首尾,11×23=253;幾十一乘幾十一:口訣:頭乘頭,頭加頭,尾乘尾。如21×41=?解:2×4=8,2+4=6,1×1=1,21×41=861。
4.圓周率近似值3.14與一位數的積及與12、15、16、25、36幾個常見數的積。
5.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簡分數的小數值,即這些分數與小數的互化結果。
6.在教學簡便計算時,讓學生熟記5×2=10,25×4=100,125×8=1000。
四、勤奮練習,培養耐性和意志
要想提高計算能力,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計算能力,必須從小做起,就好像建高樓一樣,必須從一磚一瓦做起。學習計算,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打好基礎,才能學好。否則,一旦掉磚,特別是掉得太多,那要想補起來,就難了。所以,老師要做好以下幾點:
1.課堂上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動手、動筆練,因為考場畢竟是學生自己的戰場,老師不能親自指揮。
2.教會學生不僅要會做,而且要科學地做、簡捷地做、熟練地做、準確地做,自己掌握規律進行總結。
3.適當地做一些運算量大的題目是必要的,但是教師設計練習時注意有針對性、層次性、多樣性,如在激發口算興趣時,可以用游戲、競賽、搶答、同桌對問或小組比賽等形式;用卡片、小黑板或撲克牌等形式;“趣題征解”“巧算比賽”、鼓勵學生一題多解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意志。這樣學生在進行計算練習時才不會覺得枯燥,才會覺得有興趣。
4.在訓練中,要注意循序漸進,講究教師的指導和示范,扎扎實實,不但提高學生計算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堅強的意志
5.注意練習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合理安排練習時間。計算是一門藝術,只要你掌握了規律,就會繪制出美麗的圖案。總之,我們要冷靜對待計算教學效果,不斷改善教學方法,使計算教學在改變心理、消除浮躁心理、樹立信心、培養意志這四方面進行練習,真正推崇扎實有效、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理性計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