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要》中對師幼互動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動”。但在現實中,無論是在發起環節,還是在整個互動過程中,幼兒主體作用遠遠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落實。師幼互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表現形態,存在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表現在幼兒園教育的各個領域,并對幼兒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重要影響。唯有讓愛成為基石,才能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
師幼互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表現形態,存在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表現在幼兒園教育的各個領域,并對幼兒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重要影響。唯有讓愛成為基石,才能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
一、轉變教師角色意識,調整教育行為,進行師幼互動
《綱要》中提到的“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對安全、愉快、寬松的外部氛圍的重視。要形成這種氛圍,教師角色定位是核心問題。教師必須按照要求,將自己定位為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往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幼互動的組織者和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
教師的角色定位直接影響積極師幼互動的建構。在活動中,經常會出現幼兒的反應與教師預設的情形不一致的情況,這時施教者常會感到困惑:是尊重幼兒的權利,順應幼兒的需要,及時調整,構建師幼互動活動?還是強行把他們拉回預定的軌道?我們認為,教師應該在活動中真正關注幼兒,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和反應,捕捉他們在活動中發出的有價值的信息,及時調整教育行為。如果及時并能夠很好地把握機會和幼兒積極互動,那么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同時也能提高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的水平和能力。
所以說,活動中出現問題并不可怕,關鍵是怎樣來解決。教師要把握時機,延遲介入活動,引導幼兒討論,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通過師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關系”達到師幼活動協同。創造條件,讓幼兒在活動中品味成功的喜悅,滿足他們的愿望,從而激發他們創造性的表現。
二、熱愛幼兒,以對話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師幼互動關系
教師要熱愛幼兒,尊重幼兒,在和幼兒平等對話與交流中以智慧、情感啟迪幼兒。和幼兒的有效互動需要和幼兒有心靈上的共鳴,需要教師的言語及行為被幼兒真正地理解、接受、呼應甚至欣賞。
對話是師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的心靈溝通,是師生共同尋求真理,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過程。如班里實物投影儀上蓋了一塊顏色鮮艷圖案豐富的防塵花布,幼兒好奇心重,常常愛圍著它看,更有甚者,還伸出小手悄悄地摸上幾把。這個現象讓我靈機一動,干脆設計了一次綜合活動“一塊花布”。開始,我讓大家一起找花布上有多少種顏色,多少種圖案;之后,又讓他們認識花布在經過不同方法折疊后變成的幾何圖形;隨后,我請幼兒們想象,這塊花布可以做成什么?最后,我請他們說出自己最想把這塊畫布送給誰。讓我欣喜不已的是,有很多幼兒竟然說這么漂亮的布,應該給娟子老師做裙子穿!此后,只要是幼兒們感興趣的,我都試著給他們機會去了解。無意間,我知道幼兒們對寓言成語故事感興趣,于是便每兩周就給他們認真地講一個。現在“鷸蚌相爭”“掩耳盜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故事都成了班里幼兒的最愛!我發現,有個別幼兒背三字經很溜,其他幼兒羨慕不已,我便利用餐前的時間和大家一起去學習,現在我們已經學習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樣隨機的活動,讓幼兒們快樂,同樣也讓我自己快樂!
三、重視教師和幼兒之間積極、充分的情感互動
教師與兒童之間積極的情感關系,會促進兒童的自律以及人際關系能力的發展。教師對兒童的熱情、敏感及有回應的互動,有助于兒童形成一種安全和積極的自我感。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氛圍是促進師生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在積極的情感氛圍內,無論是教師還是幼兒都更容易產生被支持感,互動動機更強,效果也更好。遇到小朋友之間的矛盾,我不會武斷地責怪:“你犯錯誤了!你立刻跟小朋友道歉!”而會說:“你知道老師為什么找你嗎?你現在應該怎么辦呢?”只要輕輕幾句,把問題拋回給幼兒,既保護了他的自尊心,又讓他明白自己惹得禍,必須面對,必須負起責任把事情解決。常常用充滿母愛的語氣去強調我需要孩子們遵守的規則,他們很輕松,我也毫不費力。對幼兒發自內心的疼愛,讓師幼之間的互動形成了和諧共贏的局面。
四、師幼互動中教師深入、有效地參與,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只有真正和幼兒們玩在一起,才能體驗到從未有過的發自內心的快樂,而這種積極、愉快的情緒又進一步激發兒童積極的情緒,從而更有效、積極地互動。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留意觀察每個幼兒的興趣、操作情況、自主性及交往能力,選擇恰當的機會參與幼兒的活動,與幼兒共同探索、發現、解決問題,做幼兒的支持者和引導者。
在小班的區角游戲兒童醫院中,徐弈和劉靖偉在玩游戲,他們的任務是給全班的小朋友注射預防感冒的疫苗,在全班幼兒差不多都被“注射”過后,徐弈把目光轉向了我,說:“娟子老師,請你來醫院注射疫苗!”雖然我正忙著與一幼兒討論畫的顏色,但還是微笑地注視著他:“什么疫苗呀?”“就是注射過了冬天天冷也不感冒的疫苗!”“真的嗎?我可是最不喜歡感冒的啦!我要注射!”我說著把手伸給徐弈,問:“疼不疼呀?我很怕疼!”“不疼,一會兒就好!”兩個小醫生說著就開始忙活起來。在這個游戲中,教師與幼兒真正融入到游戲中,共同參與游戲,體驗著游戲中具有的天然樂趣,不帶有教育幼兒的目的,遵守游戲的規則,分擔游戲角色,共享游戲中的快樂,做到平等的自然融洽的互動。
五、讓教師的愛成為師幼互動的基石
在與幼兒的交往中,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會對幼兒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那么,教師應如何有效地促進師幼互動呢?
1.尊重理解幼兒,尋找溝通點,把握興趣點
《綱要》中提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師幼只有在共同參與與探索,共同提出設想,共同尋找材料,共同尋求答案的互動中,才能迸發出智慧火花,促進情感的交流,在這互動過程中,教師對幼兒是一種滋潤式的哺育而不再是傾瀉式的灌入。
2.挖掘閃光點,接過幼兒拋過來的球
帶著滿滿的愛,用欣賞的眼光客觀地看待幼兒的行為,每個幼兒都有被認可的欲望,當他千辛萬苦完成自己的活動后,如果老師對幼兒的活動及其成果表現出驚奇、興趣、欣賞,甚至由衷的喜悅,那么就扔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以某種方式還給他們,使他們有繼續發展的動力,讓幼兒在身心感到愉悅的同時,也有助于形成幼兒良好的自我意識,進而使他們富有創造的勇氣和熱情。
總之,教師既要深入學習《綱要》,不斷地在反思中提高,又要不斷地進行心理上的情感轉換,才能更有效地讓愛成為師幼互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