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學理論指出,衡量教學最優化的標準是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優化統一。“教學比賽”組織形式是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比賽式的教學形式。教師將知識點及目標融合在競賽活動中,將學生分組進行比賽,以賽促學、以賽帶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推進課程改革為目的。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與發展,我校選項教學不斷向前邁進,緊跟課改思路,羽毛球模塊采用“教學比賽”組織形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課堂質量,達到優化的教學效果。
羽毛球項目是健身性、娛樂性及觀賞性非常強的一項運動,是參與人數多、樂趣多,深受學生喜愛的項目。學生通過參與羽毛球運動,實現自己愛好,掌握鍛煉身體方法,陶冶情操。研究表明,通過教學比賽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基本技、戰術,使學生能夠掌握比賽規則與裁判方法,能夠促進課外練習,提高課堂質量。
1 研究過程
研究對象:我校2010級高二羽毛球選修班學生。學生1200人,其中選擇羽毛球項目學生400人,接近1/3。
2 研究方法
2.1調查法
調查法是指研究者通過調查來研究一個現象收集數據,得到結果,有問卷式和訪談式。對羽毛球選修班學生發放問卷、訪談調查。我們發放問卷280張,全部收回,并對部分學生訪談。
2.2統計整理
統計整理是研究者根據統計研究任務的要求,對調查所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反映總體指標的過程。整理發現,羽毛球教學中,要求采用“教學比賽”組織形式占80%、“分組練習”占20%、“填鴨式”為零。
2.3對比法
對比法,是通過實際數與基數的對比來發現實際數與基數之間的差異,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我們將參與度對比、將技術程度對比、身體體能對比。
2.4參考文獻法
參考文獻是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對某一著作或論文的整體的參考或借鑒。
3 分析討論
3.1依據課程理念,了解學情,實施“分層分組”比賽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四個理念,堅持“健康第一”為指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興趣,培養終身體育鍛煉意識;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名學生受益。研究發現,學生在技術水平、身體素質、參與程度,興趣程度等不同,將比賽分A、B兩個層次,其中,A層次是技術水平相對較高;B層次是基礎水平。每一層次由學生根據規則進行編排分組,讓學生通過比賽既學習規則有了解裁判法。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比賽,運用講解及直觀教學法讓學生了解規則及裁判法。
3.2以賽代練,提高技戰術水平
教學比賽是在教學環境下,按照比賽規則方法完成練習,達到預設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對學生所掌握技術、戰術及心理、體能等多方面素質綜合檢驗。通過教學比賽,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技術掌握情況,發現不足,強化訓練。有的學生對技術理解不夠,還有的學生技術環節漏洞,也有掌握程度不夠熟練,通過比賽會發現問題,在教學中研究問題,采取方法解決問題。采取兩種方式解決:一是課堂針對性練習;二是課下自主研究。觀察發現,學生整體技術水平有提高,解決問題能力也有提高。
3.3自覺參與鍛煉,形成堅持鍛煉習慣
根據高中生身心發展特點,《課標》提出:“自覺參與鍛煉”的學習目標。具體目標強調運動參與的經常性和規律性,突出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和行動,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在羽毛球項目中,通過教學比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動配備學習裝備,有的學生服裝、運動鞋、球拍、球、球包都很齊全,有的是幾人一把拍子一個球包,三五成群來參與鍛煉,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彰顯羽毛球項目的魅力與價值。
3.4傳承“師帶徒、徒認師”,弘揚民族文化
羽毛球項目中,我們傳承“師帶徒、徒認師”,深知這一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當代學生,需要弘揚。教學中,有師傅,徒弟自選師傅,稱呼“師傅”,學習討論技術,增進學生之間友誼,提高課堂效果。
3.5加強社團建設,促進課外活動
2011年上學期,學生自發組建羽毛球社團,機構健全,制度明確,上繳活動經費。組織社團內外比賽,午休、體活課及大課間,積極參加訓練,切磋球技,帶動我校羽毛球項目的發展。據了解,20011年上學期,社團比賽一次;2012年下學期,社團比賽一次;校外比賽一次,參與人數達到85%以上。
4 結論
4.1羽毛球項目中,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比賽”組織形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愿學、樂學,形成終身體育思想。
4.2羽毛球項目中,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比賽”組織形式,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技戰術及運用,提高水平。
4.3羽毛球項目中,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比賽”組織形式,學生能夠增進友誼,培養集體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在深化體育課程改革過程中,在“健康第一 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比賽”組織形式,為羽毛球項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季瀏.體育與健康(水平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