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建立健全全校德育工作的督導評估機制和獎勵表彰制度,能充分發揮課堂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培育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堅強的意志、品格,促使學生養成文明行為習慣。
課堂教學德育工作學校管理一、加強領導,完善制度,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1.切實加強對德育工作的領導,把德育工作作為一項事關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戰略任務來抓
學校各部門要把德育工作貫穿在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之中,落實在教學、管理、后勤服務等各個環節上,校黨支部、政教處、少先大隊要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配合德育小組抓好學校德育工作,政教處主管德育工作,建立校長——中層機構——班主任的三級管理體制。
2.建立健全全校德育工作的督導評估機制和獎勵表彰制度
學校要對德育工作開展和內容落實情況進行專項督導檢查,重點有:德育工作開展情況;德育建設平臺;班隊效能;班風及學習風氣;學生思想覺悟、道德品質、行為規范和精神風貌;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素質和水平學校每年將評選德育先進工作者并給予表彰獎勵,納入教師年度工作考核;建立和完善優秀學生評選制度,予以表彰獎勵。
二、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
1.充分發揮課堂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任課教師要寓思想教育與課堂教學之中,培育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堅強的意志、品格、促使學生養成文明行為習慣。各學科教學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科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科任教師要配合班主任老師及時處理學生中的突發事件,妥善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品課教學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課堂除了教給學生基本知識點之外,要與當前的形勢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與學校德育為首的宗旨結合起來,注意用身邊的人和事教育廣大學生。依據《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加強對學生的誠實守信、合作意識、創新意識、網絡文明、安全自護、原離毒品等方面的教育。
2.發揮班級德育主陣地作用
要因地制宜,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主題班會、團會、文娛體育、社會實踐和“五愛”教育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參觀訪問、勞動、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培育社會實踐能力;要選擇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書籍、影視、文娛節目等,對學生進行生動、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抵制各種不良文化的侵蝕,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創設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創建和諧校園、文明校園、書香校園做出班級應有的貢獻。
3.學校要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
認真落實升國旗制度,把升旗儀式作為開展經常性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形式,重大節日,紀念日要要舉行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要形式新穎、內容豐富,教師演講與學生演講有機結合,道德教育與歷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形勢教育、法紀教育等有機結合,組織每年度的七年級新生軍訓,落實各年級的養成教育內容,經常性對學生進行法律法規、社會公德和社會秩序意識和習慣的養成性教育,開展誠信教育,認真組織“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及“文明禮貌教育月”活動,組織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學校要進一步完善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少先隊員、先進集體等表彰獎勵制度,通過學生身邊的榜樣,鼓勵學生全面發展。
4.加強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要通過班隊會、德育教育大會、主題活動及日常的班級管理,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行為習慣訓練,并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系,指導家長正確教育子女,學校領導可實行推門聽課的方式參加班會。
5.加強校園環境建設
學校要在校園內適當位置張貼《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制作宣傳牌,宣傳學校辦學目標、“三風”建設、發展規劃等,各辦公室、教室要按照新時期教育教學理念有創意地進行文化裝飾,各班要利用黑板報這塊教育陣地,由值班生每日書寫自己感悟深刻、有價值的一句話,營造班級育人氛圍。
6.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工作計劃,聘請專家為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并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學工作中。倡導學生寫心理對話日記,將自己隱匿的內心世界善于表白,敢于傾訴,消除壓抑,促進心理健康發展。要重視對單親家庭子女、貧困家庭子女和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
7.法制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要做到形式多樣
要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實行依法制教,認真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等,要充實法制教育圖書、音像資料,組織師生學習教育法律法規,每學期第一周確定為法制教育周。邀請法制副校長每學期舉辦一次法制講座,講座要突出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對未成年人保護和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綜合治理和協調工作。
8.抵制邪教、黑色網吧、黃色書刊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學校要組織學生觀看相關圖片、報刊、影片和案例報告,提高他們對邪教反動本質、黑色網吧、黃色書刊及社會不良風氣嚴重危害性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營造崇尚科學、熱愛學習、志趣高尚、積極向上的氛圍。
三、加強德育工作隊伍建設,增強教師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
1.以德立教,為人師表
要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精良的學校德育骨干隊伍,要堅持選拔、使用、管理、培訓、提高相結合的原則,重視德育骨干隊伍的建設,不斷優化結構,提高隊伍素質,要深入開展“樹、創、獻”(樹師德形象、創文明學校、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貢獻)和“三育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活動,增強廣大教師嚴于律己,無私奉獻的師德意識。教師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則,起榜樣示范作用。衣著整潔,得體大方,不著有失教師形象的服飾,談吐文雅,舉止文明,不說臟話粗話;同志之間團結互助,不鬧矛盾,不撥弄是非,勤于工作,不得過且過,不敷衍塞責;生活健康,志趣高尚,不聚眾賭博,不酗酒鬧事;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家屬、小孩,不違反校紀校規,不損壞學校的一草一木,不搬事弄非,教師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作學生思想工作的活教材。
2.廣大教師要摒棄唯師獨尊的舊觀念
堅決杜絕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行為,樹立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觀念。學校要用月考核制度和師德考核機制加強對教師的監督管理,防止體罰、侮辱和傷害學生事件的發生。
四、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大德育格局,實現資源共享
健全機構,開展活動。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的作用,探討家校共同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學校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大型家長會議,互通教育信息,交流教育經驗,提高教育水平。學校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與管理,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接待日、家長會、家校互訪等方式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改進教育方法;通過設立學生成長檔案、家訪記錄卡、家校聯系卡等溝通情況,及時施教。通過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銜接、功能互補、三位一體的大德育格局,為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