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多個家庭用餐時孩子在餐桌上的不良表現進行調查分析,提出了餐桌文化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
餐桌文化學生品德餐桌文化教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交流日益頻繁,其中餐桌上的來往更是突出,也由于獨生子女較多,他們的跟隨也隨之多起來。這樣,對孩子的餐桌禮儀教育就顯得很重要了。而現實中,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時,大多把餐桌禮儀恰好被遺忘了。今天,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現如何?由于現實社會中,家庭子女少,獨生子女多,他們跟隨祖輩、父母外出的機會自然就多了,同樣由于生活太富裕了,孩子被祖輩、父母寵多了,于是有了以下表現。表現一:孩子要吃什么,基本上都滿足,更有甚者,一頓飯因孩子要吃什么而改變,大人們也只好跟著吃了。表現二:孩子在家吃霸王餐,在外面坐霸王席。比如把自己喜歡吃的菜放在自己面前,或是霸道得不讓別人吃,讓大人們難堪不已。表現三:坐像不雅,腳手在板凳上桌子上不規矩,亂敲碗筷等。表現四:吃相不文明,好吃的菜挾一碗,包嘴大嚼,筷子、勺子一起拿著去舀湯等。表現五:對桌上的長輩沒有禮貌等。表現六:用餐結束后毫無收拾餐具的意識。種種表現,使孩子養成了任性、自私和難以自控的性格,這對孩子品德行為的健康成長受到了嚴重影響。其實,從一個人在餐桌上種種表現可以看出他的教養甚至于品德行為的高低。教育家高萬祥所著《小餐桌上有人生大學問》,他提出“會不會吃飯”這樣一個問題,認為吃飯是一個做人的問題。他從一個人的教養、素質和人格等方面闡述了餐桌文化對一個人的影響。的確,良好的餐桌文化教育也是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把餐桌禮儀教育納入到對孩子養成教育全過程,因為文明進餐和懂得餐桌禮儀,它是整個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又是一個人言行舉止表現的一面鏡子。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目的的為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學會良好的進餐禮儀,具備種種值得稱道的素質和性格。一周歲時,就應鼓勵孩子自己進餐,以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孩子到三四歲懂事后,家長對孩子“挑食”“偏食”的壞習慣不要一味任性,否則會讓孩子養成自私的品行。五六歲時,就要教育孩子主動保護自己桌前的衛生,弄臟了桌面,鼓勵他們自己清理,用餐結束時要幫助大人收拾餐具。要讓他知道哪些是可再生制造的“環保餐具”,哪些會成為環境“消化不了”的“永久垃圾”;在外就餐,不能隨便丟食品的袋子、易拉罐等。重視環境教育,應從身邊做起,從保護餐桌“小環境”,延伸到保護自然、保護社會這個大環境。
教育孩子用餐前在席座、餐具擺放等方面的常識。當父母在廚房即將做好飯菜時,就可以讓孩子來幫助布置餐桌和椅子,擺上碗筷,遞送和擺好食物,并招呼家人就坐,準備用餐。可按方桌、圓桌演示杯、碗、筷的擺放,西餐中的刀、叉也要涉及。餐前讓孩子幫忙做事,稍大一些的孩子都樂于做一些在餐前擺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在家庭平時用餐時,要讓孩子明白按長幼輩份主次落座用餐,自己不要成為餐桌上的“上帝”。父母要以身作則:吃飯的時候,給老人搬椅子,引導孩子給長輩面前調換新上桌或邊遠的菜肴,讓孩子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愛心的互動。孩子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愛;知道怎樣尊敬長輩、珍惜家庭,從小心中有他人。
讓孩子懂得用餐時的基本禮儀。進餐開始時,要求孩子等大家都坐好后方可動用餐具,并學習幫助家人盛飯,主動詢問家人是否需要幫助遞送食物。就餐過程中,告訴孩子以自然姿態坐好,自取面前食物,需要跨越取食時可以請求家人傳遞食物,按量取食后放回原處,并學會詢問和關懷他人。吃飯時不挑揀食物,殘渣不亂扔桌上和地上,放在指定的器皿中。就餐時要知道挾菜,舀湯的規矩。挾菜時,筷子要干凈,要看好,不要在菜盤中亂翻或胡亂翻一陣后又到其他盤子去挾菜;舀湯時應用勺子,而且要把筷子放下再去舀。挾菜或舀湯時,要適量,不要滴筷溢碗;吃飯過程中切禁用筷子剔牙等。
吃相要文明,做到細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咀嚼東西以及喝湯時,不發出很大的聲響等。用餐時,要目光隨和平靜,不要目光游離或老盯在自己喜歡吃的菜上面。挾菜或舀湯時,等席間的長輩或尊者動過后自己方可動用,亦不可從一碟菜的頂端掐挾。
席桌上,盡量少說話,說話時,嘴不要對著席桌。家長應教育孩子不滿嘴含著食物講話;不將飯菜亂吐在桌面上。對孩子灌輸一些用餐的禮儀,讓孩子懂得說“對不起”“謝謝”,對席桌上的人要講文明禮貌。
從小培養孩子節約糧食的如習慣。孩子吃飯時,不隨意浪費糧食,要知道 “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進餐結束時,告訴孩子不要急著離開餐桌,要有禮貌地告退,或者孩子先吃完飯,輕輕放下碗筷,告訴父母(或長輩):“我吃完了,你們慢慢吃。”征求父母是否可以先離開餐廳,如果獲許,可以輕輕走出餐廳,結束進餐。
創設寬松的進餐氛圍。創造寬松愉快的進餐氣氛也是培養孩子良好飲食的一個方法。一個整潔有序、愉快安靜的進餐環境,可以使孩子保持良好的進餐情緒,讓孩子感受進餐時的快樂氣氛,進餐時播放一些優美動聽的音樂是有益于消化的。最應注意的是,無論遇到什么事,都盡可能地避免在餐桌上批評,訓斥孩子或對孩子進行嚴重的說教,這會破壞愉快的進餐氣氛,既降低孩子的食欲又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也不一定有效,反而得不償失。
總之,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獨特且不易讀懂的書,需要家長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用引導、寬容和欣賞去發掘。孩子對新事物是好奇的,喜歡參加一點勞動、負一些責任的,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自然需求。從餐桌上開始對他們進行培養,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滲透,便是我們培養他們責任感的開始。
參考文獻:
[1]小學德育[J].2010.
[2]段潔.餐桌禮儀與口才[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3]易中天.閑話中國人[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6.
[4]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12]GSG580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