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科學的教育方法,強調的是組織和引導少年兒童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中感悟道理,激發情感。實踐性是體驗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體驗教育教育方法思想道德教育約翰·杜威認為,“從做中學”是兒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現。教育者應該對兒童的這種天然欲望加以引導和發展。如果教育者能對活動加以選擇、利用和重視,以滿足兒童的天然欲望,使兒童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那是非常有意義的。
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結合中國的國情,對杜威的教育思想進行了改造,強調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學的思想,為體驗教育在中國的實踐探索給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少先隊工作旨在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而學生的體驗則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基石。在活動中通過體驗,挖掘兒童對生活的感受,使學生受到情緒上的感染、思想上的震撼、精神上的鼓舞、心靈上的啟迪,從而將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觀念、轉化為道德行為。那么,如何在少先隊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滲透體驗教育呢?
“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學生只有獲得了尊重,才會舒展身心和輕松愉悅地進行體驗學習。
一、尊重童心
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曾指出:兒童是未成熟者,不是學問家,不是道德學家,不是神學家,教師要設身處地為幼小兒童著想,不能脫離兒童。兒童對生活有自己的體驗,教師要理解和認識兒童本身的體驗、感受在他們認識生活,學習做人、做事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在品德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溝通時暫且拋卻年齡痕跡和身份特征,給孩子的感覺是老師也有童心,老師是“長大了的兒童”。尊重并順應了童心,溝通便無拘無束、輕松愉悅。有一次,在上思品課時,湊巧一只蜜蜂跌跌撞撞地闖進了教室。孩子們起先只竊竊私語,繼而隨著蜜蜂忽高忽低地盤旋歡笑著、驚叫著,流露出按捺不住的欣喜。蜜蜂飛往向陽的窗戶,不停地撞擊著窗玻璃,試圖飛出去。孩子們已無心上課,比比劃劃,交頭接耳,他們的神情向我傳遞這樣的信息:我們喜歡小蜜蜂,它在這兒多難受啊,快幫幫它吧。我和孩子們一起欣然打開窗戶,幫助蜜蜂飛返樹叢。教室里很快恢復了平靜,孩子們因感受到了老師的善解人意和尊重而滿足地回到了學習情境中。尊重童心是引領學生進行體驗的基石。
二、尊重個性
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其實是由多種能力和技巧組成的,每個人可以運用自己最強的智能達到成功,每個人都能夠成為聰明人。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每個不同的窗戶都可以通向房間。”孩子們之間存在明顯的個性差異,有的動手能力超群,有的思維敏捷,有的有一顆誠摯善良的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他們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個性特征都不一樣,相同的學習主題,也會因為這些差異使他們具有不同的語言、行為表現。真正體驗教育表現在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重視,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每次教學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開發和發展。
三、尊重不同意見
從某種意義上說,德育教學是一門學生本位課程,從學生出發是體現學生本位的基本要求。比如,在處理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時出現一些錯誤在所難免。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提出疑問、異議、批評;即使學生的意見不全面甚至錯誤,也要讓他們說完,容他們辯解,給他們理解和改正和不斷體驗的時間與機會。如教師引用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引導學生體會孟母教育孩子的良苦用心。有個學生就提出異議:“孟母三遷沒有必要,無論什么環境都存在利弊因素,比如,菜場里賣肉的人可能言談舉止粗俗,但他們起早貪黑,吃苦耐勞。孟母應該引導孟子取長補短才是上策。”這個孩子說完這段話,臉色通紅,顯得很緊張,因為畢竟是向廣為流傳的歷史典故挑戰啊。授課教師微笑著耐心地聽完學生的陳訴,面對這出其不意的“橫炮”,欣然接受異見,贊揚學生思考問題比老師還深刻。那個提出異議的孩子得到了老師的理解和鼓勵,幸福地笑了。尊重不同意見,使情感的體驗在教學中成為師生享受溝通的樂園。
四、發揮主體性
我們所說的體驗教育,對于發揮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內心的體驗,只有讓少先隊員能過主動的參與、自覺地參與活動、積極的參加到其中,才能實現。我們知道,學生的主體體驗是開展體驗教育的主要載體。所以,我們學校組織開展體驗教育活動之際,可以由高年級的少先隊員自己組織,自己策劃,管理也是他們內部人員,并對所組織的活動進行自主的評價,而我們輔導員的作用主要在于給他們提供一個機會,創造一個環境,讓更多的少先隊員參與到其中,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比如,在前幾年的“非典”事件中,我們組織了爭做講究衛生的小標兵的活動,這次活動我們輔導員就放開了手讓學生自主去開展。少先隊員自己的經驗,去搜集怎樣才更好的做更講衛生,并且了解非典的一般知識,把衛生與非典結合在一起,自行制定了“爭當衛生標兵”標準,比如,在洗手這一條中,學生就提出了五項要求,第一是飯前便后洗手要洗手,第二是揉眼或者清鼻之后要洗手,第三是不能用盆里的死水洗手,以用水龍頭里的流水洗手,第四是要用清潔濟洗手,第五是要勤洗手。為了讓隊員們養成洗手的好習慣,他們自己制定了相應的評價標準,有自己的檢查,有學生的互查,也有師生共查與家長共管等。由于這一活動教師只是一個提供條件者,并沒有自己參與進去,學生自行組織的活動,他們的參與熱情很高,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總之,體驗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科學的教育方法,強調的是組織和引導少年兒童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中感悟道理,激發情感。實踐性是體驗教育的重要特征。少先隊活動有別于其他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少先隊活動要更廣泛、更深入地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強調讓隊員親自動腳走一走,動手做一做,動口問一問,動腦想一想,動心悟一悟。少先隊員只有在接觸社會,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通過親身體驗,才能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轉化為內在的品質,把一系列德育目標內化為隊員的自身基礎,把社會需要變成自己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身邊的人學起,從點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品質。
參考文獻:
[1]徐宏升.淺談體驗的教育意蘊[J].教育探索,2009,(4).
[2]鄒衛放.體驗教育在教學管理中的功能探究[J].教學與管理,2009,(12).
[3]張華龍.美國中小學體驗教育的運行模式:個案分析與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7,(11).
[4]徐吟鸝.少先隊體驗教育的三種基本形式[J].輔導員,200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