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渠道,也是學生得以進行英語語言實踐的主要場所?,F階段英語課堂語言環境不容樂觀,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轟轟烈烈的課堂改革并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存在諸多弊端。
課堂改革英語教學語言環境良好的語言環境對學習語言是至關重要的,應用語言學家指出,我們不能教會學生一門語言,我們只能為他們創設一個適合外語學習的環境,可見語言學習環境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語言環境可分為自然語言環境和課堂語言環境兩種。自然語言環境是一種無人教授的自然的語言環境。課堂語言環境主要是在課堂教學方式下的語言環境。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渠道,也是學生得以進行英語語言實踐的主要場所,英語課堂中語言環境的優劣決定著英語教學效果的好壞?,F階段英語課堂語言環境不容樂觀,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轟轟烈烈的課堂改革并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存在諸多弊端。
教學方法陳舊,課堂氣氛沉悶。不少英語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圖簡單省事,采用填鴨式教學和采用落后的教學手段。上課全憑一本書、一支粉筆和一張嘴。學生在缺乏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的課堂上只能被動地接受灌輸。教師講得越多,他所能提供給學生獨立掌握知識、主動訓練能力的機會就越少,學生常處于被動位置,沒有時間及時消化吸收,更談不上語言能力的培養。教學跟著考試的指揮棒走,單純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的英語教學,使得教師在教學上和學生在學習上只注重應試知識的學習,忽視了英語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滿腦子裝的全是語法、句型,語言運用能力很差。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非智力因素,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為提高語言學習效果,必須優化學生的語言學習環境,主要是課堂語言學習環境。認知心理學中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認為通過自然途徑習得語言技能是學習各種語言的最好方法。但是,因為沒有地道的純目的語的語言環境,外語教學也像母語學習一僅靠模仿和重復去習得語言是不可取的。我們進行外語實踐的環境只是課堂上人為的環境,語言習得的效果全依賴于語言環境創造的真實度。
一、確立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和諧的互動關系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課前要精心準備,確立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設計出完備的課堂任務,安排好課堂師生互動的方式和時間,讓學生做好預習準備工作,這是成功課堂的前提和保障。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應努力為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提供廣泛的可能性。教師要尊重、賞識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以積極的態度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性的發揮和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加強語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為英語課堂教學提供實踐園地。教師應積極推行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講解教學內容。努力創設語言情景,為語言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提供具體場合,指定活動內容和方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活動都用英語進行,形成英語語言環境濃厚的課堂。此外,教師應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播放英語錄音、錄像,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地道的英語,學到地道的英語。
三、尊重學生的發展水平差異,分層次教學,逐步推進
學生的發展水平千差萬別,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按照學生“學”的規律進行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都能學有所獲。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問題,要由相應水平、相應層次的學生實踐。一旦學生出了差錯,不要一味訓斥、責怪,要注意在糾正錯誤的同時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可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英語學習的熱情。
四、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非智力因素包括興趣、動機、情感、意志、自信、性格和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會產生強烈的影響。課堂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內在興趣和內在動機,充分利用外來興趣和外來動機,把兩者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師要通過創造機會鼓勵學生參與各種語言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成就感,培養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以及與人合作的精神。教師要因材施教,又要正確引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他們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能夠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而提高英語課堂的學習效率。教育是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只有雙方和諧互動起來,語言的實踐活動才會有所依托,教育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主渠道,而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因此要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積極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英語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