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小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小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種,對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小學音樂美育教育審美能力審美教育是小學生全面教育的一項基本任務,小學生審美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其審美能力。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屬于藝術美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因此,音樂教育自身天然地承擔著美育的任務,在培養小學生審美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與其他學科相比,小學音樂教育在完成美育任務,尤其是在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審美能力包括對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力以及評價和鑒賞能力,是個體發展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高級能力。小學生處于身體、智力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其認識世界、發展知識、培養能力的關鍵的階段,在這個時期除了向學生傳授語言、數理等基礎知識外,對小學生開展美學教育,培養和提高小學生審美能力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且長遠的影響。
一、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興趣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說:“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是把音樂美的魅力傳送給他們的。”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教育的起點在哪?我們認為首先是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欣賞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途徑和最有效方法。
愛美是人之天性。處于探索世界、發現世界的小學生,他們對外界的美有著天然的好奇和親近。如何把這種熱愛美、向往美的天性,引導對美進行感知、理解、評價、欣賞等審美行為主動行為?這是審美教育的重要一環。音樂作品,無論是聲樂曲作品還是器樂曲作品,里面都有很多美的因素。只要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就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審美興趣。選擇適合的音樂作品,充分發揮作品中蘊含的這些美的元素,引導學生通過對音樂旋律、節奏的感知,把學生帶入音樂所描繪的意境中,使學生在音樂接收過程中感受音樂之美、體會音樂之美,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審美的興趣。這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采用且效果明顯的方法。比如我在給學生欣賞《玩具兵進行曲》時,我注重啟發學生從行進曲音樂莊嚴、神氣和豪邁的特點去體會音樂所傳遞的情感,把學生帶到行進曲那激越、雄壯的旋律中。學生聽完以后還要求再聽一次,并且還扮演玩具角色,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審美的動力。
二、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小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
小學音樂教育主要包括音樂欣賞(接受性音樂教育)和音樂演奏(輸出型音樂教育),較少涉及音樂創作(創造性音樂教育)。無論是音樂欣賞還是音樂演奏都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最有效的藝術活動。欣賞音樂是聆聽為主要手段,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聲音感覺能力。一般來講對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及音樂變化的感受能力,大部分學生都具有這種能力。但是,對音樂的旋律、節奏、調式、速度、力度、和聲織體、曲式的聽辯能力,學生就不一定具備。這就要求學生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循序漸進地對音樂進行欣賞、感受,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聽覺感受能力,同時也是在培養音樂審美能力。
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以情動人是所有門類藝術的一條共同規律,但音樂在情感表達上具有獨特的優越性。人的感情的發生和結束是一種時間性的運動過程,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這種藝術本身契合了人的情感發生的過程,因而使得音樂在情感表達和傳遞上容易與音樂的參與者產生共鳴。音樂沒有文學作品的文字描寫,也沒有繪畫所呈現的具體形象,它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聲音形態直接傳遞感情信息,許多語言文字無法表達的感受,卻可以在音樂中得到體驗。因此,音樂比其他藝術活動更能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
三、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力
想象力是推動審美活動的重要能力。在審美活動中,想象就是審美活動的直接實現。音樂教育在小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上有著獨特優勢。音樂是是用聲音和節奏表達的藝術,它不可能如文學作品那樣用文字描寫具體的故事情節、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不能描繪復雜的現象或者抽象的概念,也不像繪畫和攝影那樣直觀地反映對象。那么音樂是怎樣實現意義的表達、感情的傳遞的呢?這主要是依靠學生的主觀聯想和想象來實現的。學生欣賞音樂中概括性的感情使學生聯想到自己以往現實生活中的情與景,并由此而獲得種種審美享受。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賦予音樂的具體的意義,體會獨特的情感,這是一種建構性的審美體驗。例如,欣賞《苗嶺的早晨》(小提琴演奏)一、三樂章時,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見,思考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有的說:“好像來到了大森林中,有好多小鳥在頭頂盤旋。”有的說:“描寫夕陽西下,湖面上夕陽和群山的倒影在微風中輕輕波動。”還有的說:“好像是高山上,行云流水的感覺。”同樣一首樂曲學生根據自己所具有的聯想,對樂曲所描繪的音樂形象有著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有的說:“仿佛看到了打響在悠閑地散步。”有的說:“小松鼠在飛快的奔跑。”這些想象的碰撞和交流,活躍了思維,張揚了學生的個性。這一切都說明,音樂審美帶給學生的絕不是在一個狹小的范疇之內。它會使學生在廣闊的天地里自由地飛騰翱翔,從而培養了他們對美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美的評價能力
音樂作品中,總有積極健康的音樂和消極的、低級趣味的音樂。處于低年齡段的學生,其辨別能力有限,因此,如果老師沒有加以好好引導,許多學生就會美丑不分,正邪不明,文野不清。現在的學生,對一些低級趣味較濃的庸俗音樂或是一些格調不高、藝術性差的音樂往往誤以為是“音樂藝術時代性的體現”,而對那些優美的、藝術性高的抒情歌曲反而認為是平淡無味。那么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關鍵是要使學生劃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標準。一部音樂作品,如果學生要去評價判斷它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就必須能夠從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等方面分辨出什么是美和什么是丑。因為這是衡量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基礎。學會分辨只有通過音樂欣賞這條途徑,并且把研究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情緒、曲式等表現手段這一環節作為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的關鍵環節,使學生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國洪.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啟發學生的想象力[J].中國音樂教育,1995,(5).
[2]蘇秀完.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J].新課程(小學),2010,(8).
[3]韓晶晶,游晉卿.略論小學生音樂感受力培養策略[J].文科愛好者,2009,(2).
[4]朱美華.在音樂欣賞中培養幼兒音樂感受力[J].學前教育,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