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種主體性表現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課堂中,學生有無積極主動性,已成為能否完成教學目標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教學目標21世紀是學習的世紀,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了21世紀教育的四大知支柱,其一便是學會求知,也即學會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種主體性表現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課堂中,學生有無積極主動性,已成為能否完成教學目標的決定性因素。
一、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
學有所得,就是有所收獲,即具有意義的歷史課。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再進一步是鍛煉了他的能力;再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產生更進一步學習的強烈的要求;再發展一步,在這個過程中他越來越會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是歷史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所要求基本達到的。比如《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學生通過對戰爭和《馬關條約》的分析、理解,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這就從客觀歷史升華到了思想領域的認識,學生有了自己的價值觀,學生有了自己的是非判斷力。學生課前和課后有了明顯變化,如果沒有變化那就沒有意義了。所以說學生上了歷史教師的課后會有所收獲,會對自己產生積極的影響,那么這樣的一堂歷史課就可以說是堂好課了。
二、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每一種好的教育都要求教師用母親般的眼睛時時刻刻準確無誤地從孩子的眼、嘴、額的動作來了解他內心情緒的每一種變化。
尊師重教是中國人的優秀傳統,不過,尊重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而不僅是表面的、口頭的,而且學生和老師應該是互相尊重的,學生要尊重老師,老師也要尊重學生。而這種互相尊重對于和諧的課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種互相尊重可以產生一個平等和諧的課堂。我對學生沒有特別多的要求,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上課的時候只坐在下面聽我講,我還告訴他們我有可能是會經常出錯的,看他們能否發現我的錯誤。在這樣一個找錯的過程中他們學習的興趣也得到極大的提高,而且這也有點類似于游戲。在積極互動中,他們尋找自己的價值,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留有空間的歷史課
我這里的“空間”指兩層意思。一是指歷史教師的課還有改進的空間,我稱之為“質的空間”;二是指歷史教師留給學生讀書、想象、思考、發言的空間,我稱之為“形的空間”。從哲學的角度,前者是形而上的空間,后者是物質空間。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著名歌手齊秦在《原來的我》中唱到“給我一個空間”。如果一個歷史老師上的課十分完美,無可挑剔,沒有一點點的缺陷和不足,要么這個歷史老師的教學目標預設本身就是錯誤的,要么評課老師說的是假話。我更愿意相信前者。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壓力,然后作大量的準備,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這樣的歷史教師教出來的全是枯燥的歷史現象和硬生生的歷史結論。歷史課堂變成了歷史教學的木乃伊,這是可悲的。葉瀾教授說:“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這樣的課稱為真實的課。”所以真實的歷史教學才是有血有肉的教學,真實的歷史課才是好課。
其次,好課應是給學生留足“空間”的課。朱光潛先生曾有這樣一個獨特的主張:少上課,多讀書。少上課是要教師放棄話語霸權,把課堂時間盡可能多地留給學生,即少說話,多引導;多讀書是要學生學會學習,主動探究,盡可能地拓展學習空間。可是我們有的歷史老師往往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滿堂都是歷史故事,有的還有相關歷史故事的“超級鏈接”,歷史老師好象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似乎口才很好。學生聽了好象也很開心,很有收獲,實際一無所獲,這里的歷史課堂變成了學生“聽書”的地方。學生除了聽到滿耳歷史故事之外全是云里霧里,也談不上對所學歷史的七嘴八舌甚至是“百家爭鳴”,歷史老師更沒有實現歷史課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這樣的歷史課就不是一堂好課。據說,新教材蘇教版《思想品德》中就有大量“留白”,很受師生喜愛。我們歷史老師上課能否從中受到點啟發呢?所以滴水不漏的課,是教師的“匠心獨運”,可以讓聽課者刮目相看,但絕不會讓學生受益匪淺。這樣的“好課”,是教師的“獨秀”,學習的主體學生卻只當了一回群眾演員。沒有空間,就沒有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何來個性與創新?留下空間,有時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韻,留下創造。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上接第136頁)潑好動且好勝心強,抓住這一特點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鍛煉自己的口語交際在課堂訓練的進一步拓展和完善。因此,我們要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口語交際機會,并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參加這些實踐活動,可同時進行“做做,說說”的訓練,也是激發學生口語表達欲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可要求學生結合課內外所學到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開動腦筋,并指導學生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生活工具、玩具、工藝品,在做成功后再讓他們回顧制作過程,引導他們按照一定的順序把過程說清楚、說完整。學生會對親手制作、親身經歷的事情有特殊的感受,每個人都想說、爭著說,而且說得形象逼真。這種“做做,說說”的訓練,使學生既有話可說,又培養了他們說話的興趣。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抓住契機,找準訓練點;努力創設情境,激和訓練點;重視遷延,拓開訓練點,有步驟地進行指導,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很大地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在其過程中培養了他們想說敢說的心理素質和語言的適應能力,形成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為今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