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能力培養語文學習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師應用文學知識、語言知識、邏輯知識等手段,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這個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遵循學生的認識過程,蘊育在“讀、思、議、寫”的過程中。
一、讀
學生借助感覺器官:眼、耳、口、舌感知課文內容,必須從讀入手,指導學生朗讀、默讀、略讀,以求熟知。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讀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朗讀是教師通過授課,點拔學生的朗讀意識,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在一定的情況下,使學生領略文章所表達的內容,從而養成學生讀的能力,不論什么文章,都要以讀為首,全面感知文章所表達的內容。如《海上日出》一文,教學時要從朗讀入手,教師范讀、學生試讀之后,沉浸在優美、激昂、清新、細膩的情感之中。從語言文字上,初步感受到了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作好鋪墊。
二、思
閱讀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沒有一種求學的思考意識,只停留在字面,那只能是一種膚淺的閱讀。要想從文章中獲得什么,并期望自身聯想和創造什么,就必須思考。《海上日出》是典型的寫景文,要使學生理解記敘順序,必須借助對全文的判斷、分析、綜合而形成認識。教師必須把握“思”這一教學環節,適時點撥,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積極思維。從句、段、篇整體領會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懂得同一景物,在不同時間、不同角度所觀察的情景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議
就閱讀而言,讀者是主體。能對文章和作者做出評價是衡量閱讀收獲大小的尺度,是“思”的延伸,這一尺度便是“議”。“議”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放手讓學生去評價文章的結構、立意、謀篇以及文體特色等。《海上日出》的文章結構,為什么能體現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性。作者選材之時是怎樣體現“奇觀”這一中心的?景物描寫是不是非以華麗的詞藻才能感染人們?學生以自己的認識充分評價文章及作者,致使自己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各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受益匪淺。
四、寫
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目的。寫作不外乎立意、選材、主次的詳略安排、開頭和結尾的整體構思。寫作是閱讀這個量的不斷積累而形成的質的變化,是檢驗學生認識是否正確的最好的實踐途徑。《海上日出》的閱讀教學,學生分清了狀物的記敘要素。為了突出“海上日出”這一奇觀,作者在不同的時間寫日出的美麗壯觀。語言樸實、描寫生動。重點表現了日出的顏色、動態、光澤在云霧之中、沖破云層之時竟是千變萬化,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杰作。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是“讀、思、議、寫”的全過程教學,是學生由認識到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反復過程。語文教師遵循學生這一認識規律,靈活處理好“讀、思、議、寫”之間的辯證統一的關系,才能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