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自學能力新課程實施
一、為學生創設自學的環境
課堂中的自學應是教師指導下高效的自主學習,表現在:學習目標、方法指導、過程調控、結果反饋四大方面。要結合學生實際確立教學目標,有明確的方法指導。教師要設法在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鋪路搭橋,找準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使學生大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學的內容產生聯系,以減緩學生學習的坡度,學生愿意進一步去探索新的知識。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同時也體會到了自學的樂趣。
二、用活動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皮亞杰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關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培養興趣是自學的首要條件,教師要把每一節課講生動,讓學生樂在其中,從而成為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例如,在講三角形三邊關系時,教師讓學生拿出8厘米、6厘米、5厘米長的三根小棒擺三角形,學生很快擺了出來,接著我又讓學生拿出8厘米、3厘米、2厘米的小棒,學生卻怎么也擺不出來。這時教師提出問題:“同樣是三根小棒,這次為什么就不能擺成三角形呢?”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通過探究,得出結論:三角形的任何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動腦得出的結論,不僅記憶深刻,還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三、教會學生自學的思維方法
自學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要在學習實踐中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培養起來。學生自學課本的過程,其本質是學生大腦思維活動的過程。在數學學習中要使學生思維活躍,就要教會學生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
數學概念、定理是推理論證和運算的基礎,準確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認識能力,而不能僅停留在表面。
對于教材中的例題,要先審清題意,明確已知要求,而后自己試著解答,再與課本中的解答相對照。同時,再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解法。若是相關聯的題組,要相互比較,尋找領悟解題規律,以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對于數學習題,要認真審題,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學會從條件到結論或從結論到條件的正逆兩種分析方法。對一個數學題,首先要能判斷它是屬于哪個范圍的題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計算公式。在解題過程中盡量要學會運用數學語言、數學符號,從而培養規范解題的習慣。
四、以反思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
良好的自學習慣有利于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反思是自學必不可缺的一環,是深化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徑,是思想升華的重要手段。要引導從以下四方面入手:新知識本身的知識結構;新知識的產生與形成過程;自己的思維過程及處理問題的策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啟發。這種復習反思,要求學生在自學完一章節后,要掩卷而思,用畫圖或列表的方式,將全部內容按自己特有的方式構建成知識網絡,從而盤點收獲,找出疑惑。學生只有通過反思,才能發現自己知識的掌握情況、熟練程度,有的放矢地進行查漏補缺,亡羊補牢,把知識掌握得更全面。這樣既提升了學生自學的層次,也讓他們找到了自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