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前預習閱讀能力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工人建房要備料,農民耕作要備耕,軍隊打仗要備戰,學習語文也是如此。《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不能只傳授學生應試的知識技能。因為語文不僅是一門工具學科,語文課程資源中還積淀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教學中也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獨特的體驗,使他們的知識學以致用,技能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一、查讀法
要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堅持隨時使用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的閱讀方法。學生在預習一篇新接觸的文章時,難免會遇到新的字、詞,養成隨時查閱工具書的習慣,不但可以消除“攔路虎”,而且也能提高學生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通過查閱工具書就能了解生字的音、形、義;就能區分容易混淆的詞語,就能避免表達時用詞不當的現象。只有多積累字、詞,才能在表達時做到譴詞用句得心應手,說出有個性化的語言。
二、劃讀法
要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用不同的符號,劃出自己認為使用得體的字詞、句子或表達流暢、文質兼美的語段;劃出能揭示文章脈絡、內容、主題等方面的信息;劃出自己不能獨立解決的疑問之處。閱讀過程就是一個積累知識、提取信息的過程;一個與文本進行交流的過程;一個獲得獨特情感體驗的過程。學生預習時劃出自己認為使用得體的字詞、句子和表達流暢、文質兼美的段落,有利于自己知識的積累和表達能力的提高;劃出能揭示文章脈絡、內容、主題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提高自己在閱讀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劃出自己不能獨立解決的有疑問之處,可以使學生課上聽講更有針對性,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三、問讀法
要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對文中所寫的人、事、景、物等勤于思考,堅持設疑自解的閱讀方法。例如,針對一篇文章問問自己:本文“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了什么寫”,之后自己解答。“寫了什么”,是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怎樣寫的”,是對表現形式、材料組織、布局謀篇等寫作手法的理解;“為了什么寫”,是對主題及寫作意圖的理解。經過這樣的練習,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就會提高。
四、注讀法
要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感悟和與作者觀點不同的看法以及由文章內容引發的聯想等,用簡練精當的話在書上與文章內容相對應的空白處標注出來的閱讀方法。學生在預習時,結合初讀課文時劃出的標記,通過反復閱讀就可以有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體驗。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和在閱讀中產生的與作者觀點不同的看法寫出來,既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使語文的授課過程成為學生抒發看法、感受、再創造知識的天空。只有充分地準備,學生才會在表達時有理有據,才能找到獲得知識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預習時注讀由文本引發的聯想是多樣化的,既可以是由相關知識引發的聯系,又可以是對人生的看法,對社會現實生活的體驗等。注讀聯想的內容有助于學生知識的系統化,使他們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也能實現語文中人文精神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