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論述啟發式教學的涵義、作用以及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誤區,提出了幾點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的策略,希望能夠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對歷史獨立思考的能力。
歷史教學啟發式教學教學原則啟發式教學最早體現在我國教育家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觀點中,這是對啟發式教學原則最早的闡述,指出了啟發式教學的實質,對我國幾千年啟發式教學起了引導作用。然而在這中學歷史教學中,還存在諸多誤區,比如僅是通過老師的啟發讓學生得到正確答案等,這不利于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需要加強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
一、啟發式教學原則的涵義和歷史淵源
啟發式教學是引導、激發、啟示學生積極自主思考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它能夠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的調動起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包括正面啟發、情景啟發、類比啟發、發問式啟發等方式,通過這些啟發方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它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歷史思維,從而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效率。
在中外古代教育歷史中,“啟發”一詞最早被提出,源于《論語》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對啟發式教學最早的解釋,大概含義是在學生想而不懂的時候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學生想說而不知道怎么說的時候引導學生正確表述,并且舉一反三,學生就能夠很好地掌握了。這體現了啟發式教學原則的實質就是啟發和舉一反三。
國外教育史上最早的啟發式教學思想的萌芽源于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的“產婆術”,通過問答、辯論、談話等方式進行,在學生答錯問題時進一步暗示學生,使學生自主尋求答案,幫助學生自我發現。這種方式主要是激發學生進行系統的思考。
二、啟發式教學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誤區
1.啟發式教學就是通過老師的啟發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往往只是注重引導學生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不能讓學生舉一反三從而找到這類問題的答案,這就不能培養學生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從而導致學生只會對某個問題進行分析,而不能分析這一類問題,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無所適從。
2.啟發式教學就是老師提問問題學生回答問題
在中學歷史的實際教學中,經常會看到老師提問學生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這完全混淆了“啟發”和“代發”的含義,這是讓學生被動的接受原有的問題,無法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不能促進學生思考,也就無法實現對學生的啟發,更不能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啟發式教學就是在學生回答完老師的問題后由老師總結
在中學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會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總結問題答案讓學生記下,這從根本上無法提高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學生在掌握老師的教學規律后往往會不認真回答問題,只是在等待老師的答案,不利于學生自我總結的能力。
三、啟發式教學原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啟發式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和習慣,使學生由“讓我學”變成“我要學”
啟發式教學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也可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使學生在以后的歷史學習中能夠熟練運用這些學習方法;通過學生的積極發言和思考,也能夠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從被動接受歷史轉變為主動學習探索歷史,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啟發式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創新意識
啟發式教學可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往往會提出一些新的歷史觀點,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歷史現象看到歷史本質,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3.啟發式教學能夠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老師在引導學生啟發學生的過程中,也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合作學習,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四、中學歷史教學中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的策略
1.正面啟發和類比啟發相結合
正面啟發和類比啟發都是老師常用的啟發方式,正面啟發主要是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對學生提出啟發性的問題,類比啟發主要是通過類似歷史事件找出異同點。比如通過分析鴉片戰爭的背景、參戰國、條約、影響,類比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等歷史事件,使學生能夠掌握這一段時期的歷史全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掌握好課堂的關鍵點,能夠在關鍵點上對學生進行啟發式發問,使學生能夠和老師產生一定的共鳴,這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
2.加強情境啟發方式的運用
情境啟發是老師通過現代教學手段、豐富的語言和課外活動。烘托出學生學習歷史的環境氛圍,從而加強學生對歷史的記憶,使學生能夠從中受到啟發。比如在講戊戌變法時,可采用幻燈片的形式,讓學生觀看戊戌變法的照片和視頻,讓學生了解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歷史人物的性格和整個戊戌變法的過程,讓學生感覺歷史畫面歷歷在目,從而加強學生對戊戌變法的記憶,也使學生從歷史事件中受到教育。
3.觀察啟發和擴散啟發相結合
觀察啟發和擴散啟發是啟發式教學的兩種重要的啟發方式,觀察啟發是通過學生對電影、歷史模型等的觀察形成對歷史的形象思維,擴散啟發是讓學生以某個歷史知識點為核心多角度發散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觀察啟發和擴散啟發相結合,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記憶,而且能夠讓學生對歷史層層深入,從而構建自己的歷史知識結構,從而駕馭歷史思維。比如通過觀看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圖片和視頻,在老師的指引下學生會聯想到鴉片戰爭,如果沒有虎門銷煙鴉片戰爭會爆發嗎?從而引出歷史事件的偶然性與必然性,這就從更高的層次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形成一整套的歷史思維結構。
五、總結
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新時期,中學歷史教學要著眼于對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歷史的能力,因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要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防止陷入啟發式教學的誤區,要加強正面啟發、類比啟發、情境啟發、擴散啟發等方式在教學中的運用和實施,從而真正實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程玄娥.歷史課堂中的啟發式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4).
[2]章銀杰.中學歷史啟發式教學常見誤區分析[J].基礎教育研究,2008,(9).
[3]鄒建國.啟發式教學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
[4]劉克玲.啟發式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09,(36).
[5]郁楊.啟發式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中學),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