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推行,怎樣在培養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同時又能收獲好的教學成果,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課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將通過對新課程相關理論的學習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高效課堂模式實行及提升教師自身素養三個方面來談談自己是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課堂有效性自主合作探究自身修養2008年我省開始了新課程改革,我很榮幸地參與了第一屆新課改。新課程改革在知識體系的編排上做出了很大的改變,教學內容上也有很多增減,特別是增加了思想文化史的比重;在培養目標上,特別強調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情感價值觀;在教學模式上,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在面臨新的內容、新的要求的情況下,我摸著石頭過河,一邊學習相關理論,一邊展開探索實踐,尋求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途徑。
一、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
要建立有效課堂,先得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信任你、喜歡你,就自然會喜歡上你的課。
開學第一課尤為重要。在開學第一課上,我讓學生變成“老師”,讓他們講,讓他們提問,我來回答。我讓學生們講述他們喜歡的歷史課應該是什么樣的,他們喜歡的歷史老師又是怎么樣的,他們希望以后的歷史課怎樣上,作業怎么做,他們認為我是個怎樣的人等各種問題。這樣的上課方式,全班學生都感覺非常新奇,都各抒己見,課堂非常活躍,效果也很好,很多同學都表示對未來的歷史課充滿了興趣。當然我們之間的關系也由陌生變得和諧。
此外,在之后的課堂中要逐步建立師生間的信任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教師應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優缺點,發掘他們的優點,并幫助他們改正缺點。我曾經設計過一個活動,讓學生在紙上寫下班上別的同學的優點,最后把全班的收集起來,把每個同學的優點整理出來,讓老師和同學都看到自己的優點,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并且有利于和諧的師生和生生關系的建立,也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模式的探索
傳統的歷史課堂都是以老師講授為主,更多的是滿堂灌,老師講得很累,學生學得也很辛苦。在新課改的契機下,我嘗試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該模式主要分為三大塊:課前、課中和課后。
1.課前充分準備,有效戰略布局
我依據班上學生具體情況,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次上課前,我會根據課標要求制定學案并提前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按組完成相關問題,把疑難問題用紅筆標出,留在課堂上共同討論。這樣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并思考本節課的疑難問題,也會大大增強課堂45分鐘的效率。
2.課中合作探究,營造有效課堂
(1)課堂“內容”——優化課堂結構
要提高課堂效益,先必須使課堂的內容設計合理。在教學中,要摒棄形式主義和平均主義,充分結合學情,明確教學目標,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學規劃。
(2)課堂“方式”——努力引導學生
該模式課堂的基本環節是:首先,讓學生分組展示完成學案的成果,教師給予及時反饋,并給予公平、公正的評價;其次,學生按組就疑難問題展開合作探究,若無法解決,教師給予幫助;再次,教師設計幾個活動探究,要求學生分組合作,共同探究,最后教師展示點評;第四,當堂檢測,精選有代表性的習題,以鞏固所學知識。
在這種模式下的教學,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確教師的定位——積極引導學生。如果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這種模式的課堂就會流于形式,學生只會覺得好玩、熱鬧,下課后卻不知道自己學到了什么。怎樣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呢?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東西呢?通過幾年的摸索,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用微笑親近學生,用激情和幽默感染和吸引學生。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熱情,引導所有學生都積極響應教師的號召,參與到合作討論中去,并能積極主動地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第二,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充分展示個性與才能的機會。在教學實踐中,我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特點,設計多種活動課,例如課堂辯論、社會實踐、參觀歷史博物館、演講、模擬課堂、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與才能,不僅讓他們學到了知識,還讓他們更加的快樂與自信。
第三,把握時間,掌控全局。由于在教學的過程中,有較多地合作討論,所以一定要提前規劃好每個階段、每個問題的時間,以免學生討論時間過長,導致教學內容無法完成。
第四,尊重學生,及時反饋,歡欣鼓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在課堂上,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善待學生的差異,學會發現每個人的閃光點。對于學生在課堂每個環節的表現,一定要及時反饋,并要積極鼓勵學生,使學生保持對歷史課的長久熱情。
3.課后拓展延伸
這個模塊主要包含兩大內容:第一,教師精選有層次、有梯度的習題,讓學生課后完成,教師要收回批閱;第二,針對有些內容,設計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在實踐中完成。例如,在學習古代手工業的內容后,我讓學生去博物館參觀,寫些相關的小論文。在學習完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后,我讓學生去采訪他們的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撰寫自己家族的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史。通過這些活動,不僅鞏固了課本所學知識,也提高了社會實踐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并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會學習歷史的快樂。
三、努力提升自身素養
作為一名年輕老師,再加上新課程改革,要想提高教學有效性,還必須不斷地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才能真正讓學生信服與喜愛。在這四年多的工作于生活中,我始終堅持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
首先,我在工作之余,會利用零星時間閱讀專業書籍或雜志。雖然有時工作很忙,閱讀量并不大,但積少成多,四年下來,也讀了不少書。這樣的閱讀累計,不僅拓展了知識面,還為我的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我在工作中不斷地改革與創新。
其次,努力做到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教師不僅要努力完成教學目標,取得好的教學成績,還得注重教研。教研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加強教研。例如,我堅持寫課后反思,把每堂課的感受寫下來,并針對某些問題展開學習研究,撰寫有關論文。我還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各項教育教研類論文評比等活動。通過這些教研活動,讓我解決了教學中存在的很多難題,學到了很多新知識,反過來又促進了課堂教學,可謂獲益良多。
以上就是我在探索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方面的感受與體會,正是通過這些探索與實踐,讓我體會到了收獲成功的喜悅。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要堅持不斷地學習與探索,以追求更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