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強調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性,提出課堂是師生進行知識多向交流、情感溝通與心靈互動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我們要對傳統教學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要以開放的眼光來著眼于教學的設計,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加強教學的靈活性與創造性,使學生的個性與思緒得到充分展現,讓課堂教學因動態生成而精彩。
初中語文動態生成研究學情開放教材優化教學著名教育家布盧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這指的就是課堂教學中生成的精彩。新課程改革也明確提出:要造就課堂生成的精彩。在教學中要擺脫機械執行教案、嚴格照搬教材的教學思路,要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根據課堂教學中所出現的隨機情況,對預定的教案進行靈活的調整,使所生成的教學超出預定的教案,使課堂教學處于不斷生成的動態過程中,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以動態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從學情的研究、教材的開放、教學的優化這三個方面來著手進行藝術性的設計,構建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使學生在教學中的智慧得以發揮,思維得以展現,個性得以張揚,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研究學情,預設教學的動態生成
學生是教學的主要對象,我們的教學是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要實現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精彩就要深入研究學情,對學生的情況全面了解,只有對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才能更好地進行課堂預設,才能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隨機表現對教學作出最科學合理的調整,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1.了解學生的智力因素
這主要包括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規律、接受水平等。我們都知道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以學生的實際的學習情況為基礎進行教學設計,制定符合學情的教學目標,才能激起學生對學習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才能使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知識,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身的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來完成知識的構建過程,這樣的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因此我們要深入研究學生的學情,以讓教學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但我們同時也認識到學生的語文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的學生有著較強的閱讀能力,有的學生作文寫得好等。我們要想實現學習本位的回歸,就要深入了解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正是素質教育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這樣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我們可以依托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指導,進行相應的評價等。
2.了解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主要包括興趣、愛好、性格等。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準確地預測教學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調整,以使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更能夠激起學生內心深入強烈的求知欲與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
二、開放教材,促使教學的動態生成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我們要用動態生成的眼光看待教材,要摒棄那種視教材為權威、為經典,教學時嚴格地照搬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教材觀。我們要實現教教材轉為用教材教,要對教材進行適當地調整,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1.創設新角色,讓學生融入教材
角色扮演是我們經常運用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體會文章語言描繪的精妙。但其不足在于學生無法擺脫教材的束縛。通過創設一個全新的角色,引導學生從全新的角度來客觀看待,更利于學生個性與想像能力的發展。如在學習《桃花源記》一課時,我讓學生當導游,帶領游人來參觀桃花源,讓學生當記者,進行采訪。這樣通過讓學生體驗新角色,更能讓學生從新的角度來欣賞文章,展開積極地對話,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全新的體驗。
2.設計新練習,提升學生認知
學生有著豐富的想像力,通過設計開放式的練習形式,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人的個性,激起學生的興奮點。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超越教材,設計新的練習,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以挖掘。如在教學新課時,我們可以針對學生感興趣的某一點設計交流討論,或讓學生進行寫作,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實現學生認知的內化與提升。
3.加強學科整合,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綜合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樹立大的語文教學觀,要打破學科限制,加強學科間的整合,向學生展開內容豐富的跨學科的語文知識,從而使學生建立開放的學習觀。語文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在學科整合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優勢條件。在教學中我們要立足語文知識,加強學科滲透,將天文、地理、歷史、音樂、美術等融入語文教學中,引發學生積極的思考,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三、優化教學,造就動態生成的精彩
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我們在備課時要充分預設教學的精彩,但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不能嚴格地按照教案進行教學,而要根據學生的隨堂反映作出合理的調整,使教學擺脫程式化與機械化,走向開放化,從而造成課堂教學的精彩。
1.開展個性化閱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學中還學生以閱讀的權利,讓學生展開充分地個性閱讀,獲得獨特的體驗與感受,這是促進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核心所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揚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個性化的見解,讓學生的思緒飛揚,展現生成的精彩。
2.根據教學實際調整教學程序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嚴格地執行教材、照搬教案,片面追求教學的流暢性與完整性,不允許課堂上出現“不和諧”的聲音。而這些所謂的不和諧的聲音正是動態生成的寶貴資源。如我們將教學分成生字的認讀、課文的分析等模塊,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具體的反饋情況對各模塊的教學時間與教學順序等進行合理的調整,使教學更符合學情與教情,使學生的興趣更濃,注意力更集中。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執著于教材與文本的挖掘,為學生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使課堂教學展現動態生成的魅力與精彩,讓學生在教學中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繆琴.初中語文“動態生成”教學的有益思考.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09,(11).
[2]陳靈芝.初中語文態生成教學的課堂引領策略.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6).
[3]潘彩鳳.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類型.現代教育教學導刊,2012,(2).
[4]王素芬.初中語文課堂動態生成教學的思考.文學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