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提供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空間,激發其思維的活躍性,使他們勇于思維;還要巧于點撥,使他們學會思維,科學地思維,提高其思維的質量。
創造性思維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在當今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文化日新月異,主要源于各個領域的創造性。創造源于發展的需求,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創造的第一動力。為了適應今后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為了完成歷史的重任,我們必須教育學生從小樹立創造的志向,發揚創造的精神,學會進行創造性思維,不斷增長創造的才干。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所扮演“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勢在必行。
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該怎樣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呢?
一、啟發學生想像,培養思維的探求性
創造性想像是一種不依據他人現成的描述而獨立地創造出關于某個新事物的心理過程。小學生正處在由無意想像向有意想像過渡,由再造想像向創造想像發展的重要階段,所以是培養創造力的最好時機。應結合課文內容激發學生想像,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低年級可多安排一些再造想像的練習,如看圖說話,復述課文,讀文畫畫等。也應適當地進行一些創造性想像。例如,教了《我叫“神舟號“》,可以讓學生駕著“船兒”去想像太空的情況;教了《大海睡了》可啟發他們用擬人手法,想像白天和夜晚的大海各是什么樣的美景,跟大海在一起,就像和媽媽在一起一樣溫馨。隨著年級的升高,知識的增長,智力的發展,應該逐漸增加創造性想像的比重,讓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的想像活動。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啟發學生想像。如《狐貍和烏鴉》,我讓學生以同桌為組分角色扮演“狐貍”和“烏鴉”,自編課本劇。要求除了對話,其余課文中沒有寫出的動作、表情甚至是心理活動也要盡量表演出來,不加旁白,讓人一看就懂。另外,當一組同學在臺上表演時,我還讓其他同學作“評委”,以課文為依據作出分析評判。這樣就把想象和表演有機的結合起來,變成了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滿足了學生“愛動”的欲望,激發了學習興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縱向探究,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縱向探究,就是啟發他們在學習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著原先的思維方向進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發展變化。這樣做,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他們的思維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向縱深發展。
如《狼和小羊》寫了狼為了吃小羊,三次找碴兒的過程。“三次找碴兒”,就是作者寫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線索。為了進一步揭露狡猾兇殘的丑惡本質,還啟發學生思考:今后,狼再碰到別的小羊又會怎么樣呢?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學生們一定會作出各種各樣的描述,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鍛煉思維的深刻性。
三、橫向拓展,培養思維的變通性、流暢性
從多方面尋求答案,使學生的思維觸角伸向更寬更廣的未知領域。靈敏迅速地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找出最佳的思維結果,將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思維方法,縝密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思維的變通性和流暢性。
如《青蛙看海》寫青蛙在蒼鷹的指點下,跟著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最后終于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故事。文章是以具體事例說明哲理的。假如仍用這個題目,卻要改變角度去寫,可以寫哪些內容呢?學生一經啟發,一定會想出不少中心和題材;如為表現青蛙的堅強,可寫青蛙在登山時的情況,為表現友愛的偉大,可寫松鼠的鼓勵、蒼鷹的指點。再如,談談“魯班和魯板”二者是什么聯系,是怎么聯系到一起的。要想有發明創造必須怎么辦?這樣,學生的思維活動面不再囿于課文內容,而是鉆進去,跳出來,由書本到生活,由個別現象到一般哲理,訓練了思維的變通性。
在語文學習中,小學生有時會出現思維滯澀的現象,這是由于知識經驗缺乏、思維方式單一、思維定式束縛造成的。例如,《蝸牛的獎杯》一課的課后練習,用“唯恐”造句,學生開始造句時幾乎也都從“家長擔心”這一方面去考慮,什么“唯恐不安全”“唯恐身體不健康”……老師為了轉移學生的思考角度,引導說:“誰能從其它方面考慮一下這個句子的造法呢?除了家長對我們的關心以外,自然景物不也有感受嗎?”課堂里頓時沉默下來,思維呈現滯澀狀態。片刻之后,學生們找到了新的角度:“小草唯恐踐踏”“小區環境唯恐被破壞”……學生的思維角度從人的心理轉到自然景物,這時,老師又設法進一步引導,使學生的思維又一次找到了新的角度:“在學校,老師唯恐我們上課不聽講。”“地震后,全國人們唯恐災區人們精神上遭到打擊。”
四、求異標新,培養思維的獨特性
獨到的見解屬于創造性思維,創造的實質就是求異標新。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他們“別出心裁”,用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之間的差異,大膽提出不同的見解,是培養思維獨特性的有效方法。
古人說:“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從無疑到有疑,是提出問題的過程;從有疑到無疑,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當學生還不善于提問題的時候,教師應當通過示范,具體指導他們怎樣發問,怎樣把問題提到點子上,怎樣捕捉問題的關鍵,怎樣分清哪些是表面的、次要的,哪些是內在的、主要的。當學生已經會提問題以后,要鼓勵他們展開爭論,因為課堂上的爭論,能激起思維活動的高峰,能導致新異的思維成果。對于能從新異的角度思考問題、敢于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學生,應給予肯定和贊揚。
如在教學《槐香五月》時,當孩子們對槐鄉的美景流連忘返,對槐鄉的文化情有獨衷時,為槐鄉設計槐花節的活動也水到渠成了。“同學們,又是五月,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槐鄉又將迎來新一屆的槐花節,當我們領略了槐鄉美景,品嘗了槐花香飯時,我們是否也該為這個槐花節作出自己的努力呢?你有什么創意呢?”有了個性化的閱讀,有了老師的對聯作鋪墊,學生的創意十分精彩:“我要畫一副巨型海報,展示槐鄉槐花的美。”“我要寫一篇文章,介紹槐鄉的故事。”“我想做一回導游,介紹我們書上的內容。”“我要辦一家飯店,讓游客們免費品嘗槐花美餐”……雖然孩子們的創意不失天真,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對槐鄉的美景更加深刻,對槐鄉的文化更加親近。同時,以課內的學習延伸到課外,由一篇課文的學習帶動到一個小課題的研究,不正是新課程理念的一個突出表現嗎?
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表現和獲得的創造性成果,教師應及時鼓勵,哪怕是一點點的閃光,也應不遺余力地捕捉,給以充分肯定,這樣,學生就可以獲得創造的心理體驗,體味創造的甘苦,激發出新的更高的創造情感和動機,以更大的意志努力去進行新的創造性活動。
總之,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提供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空間,激發其思維的活躍性,使他們勇于思維;還要巧于點撥,使他們學會思維,科學地思維,提高其思維的質量。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