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備課為教師提供了合作、探討、實踐的途徑,促使教師加深對教材的認識和理解,改進教學的方法與思路,優化教學行為,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集體備課課堂教學教學效果集體備課為教師提供了合作、探討、實踐的途徑。通過參與者思想火花的碰撞,集體智慧的分享,精華糟粕的取舍,促使教師加深對教材的認識和理解,改進教學的方法與思路,進一步歸納、提升和再創造自己的教學設計,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學情,更好地體現自己的教學個性,不斷改進自己的備課水平,優化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一、集體備課存在的實效性欠缺
現行的集體備課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有多大,教師通過集體備課教學能力提升有多快等都值得我們去反思,去研究。因此,我在這個明確方向的指引下,對崗埠中心小學的集體備課的實效性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調查研究。我主要采用了聽課和問卷調查兩種方式。
1.聽課
本次聽課對象涵蓋了中心小學和村小34名中青年教師。其中語文教師12名,數學教師10名,英語教師8名,科學、美術、音樂、體育教師各一名。通過聽課,我發現崗埠中心小學課堂教學課堂存在著諸多問題。
(1)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在聽課過程中,34節課中,感覺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的占了1/3(村小教師占90%)。這些課總讓人感到迷茫,也許限于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限吧,我不知道教師在干什么?到底讓孩子們學會什么?有的課充斥著喧鬧紛雜,盲目和隨從成為時尚,教育的實施者嚴重存在著主體無意識的問題,寶貴的教學時間仍舊就在師生的一問一答,或者是喧鬧中流失了。這樣的教學是低效的。我們提倡的“建構式”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在部分教師身上仍沒有烙下印記。
(2)生成的內容不能準確把握。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我們教學的預案要經常根據課堂變化作調整。但是,在現實的語文課堂上,教條化仍然占據著課堂教學的大部分的時間,教師不能根據學情的變化進行靈活的調控,對生成性的內容熟視無睹。教師本身調控課堂的能力也比較弱。培訓的力度在加大,但收效甚微,關鍵在于教師自發向上的內在動力沒有調動起來。
(3)學生的問題意識比較淡薄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很少看見課堂上安排有讓學生提問的環節。比如,平時老師們都很重視為新課的導入創設情境,但采用讓孩子質疑問難的方式導入新課,比較少見。有時候老師讓孩子提問了,但接下來的環節并沒有按學生提出的問題做調整,而是依然照自己教案的流程走,想方設法把學生納入預設的軌道,最終,學生的疑問被教師的問題替代了,學生的提問形同虛設,沒有實效。長此以往,學生提問的意識就淡薄了。
2.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共6題,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試卷116份。被調查教師中,按年齡段分,35歲以下31人,35~45歲之間62人,45歲以上23人。按學科分,語文49人,數學40人,英語10人,其他學科17人。從調查結果看,我校現行的備課形式有很多優勢,減輕了教師的備課負擔,分享了集體的智慧。同時也發現了存在的欠缺。
(1)集體備課流于形式
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在我校已經制度化。教師們每周二、周三下午進行集體教研。但從調查中發現集體教研效果不是很理想。學校組織者雖然能認真思考、研究關于“集體備課”的一系列問題。如“什么是集體備課”“為什么要進行集體備課”“如何進行集體備課”等,規定所有的老師都必須參加集體備課活動,要求每個備課組在開展集體備課活動中必須做到“三備(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四定(定時間、定人員、定地點、定內容)”“五明確(明確基本知識點、明確基本能力訓練點、明確思想教育結合點、明確知識遷移結合點、明確重難點)”等。各組的集體教研時間得到了保證,但是每次教研缺乏鮮明的主題,大部分老師認為很多是流于形式,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的集體備課。教師對集體教研效果的認可度比較低下。集體備課對于課堂教學的指導性不強。
(2)集體備課目的不明
集體備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而現實是,不少老師將集體備課的目的簡化為形成可操作的教案,從而減輕自己的備課的壓力,即使有了統一教案,但沒有人對集體備課中形成的教案結合自己的班級學生特點進行再加工,也沒有多少人按照集體備課規定的統一教案去實施教學,不少教師并沒有真正將集體智慧的成果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
二、集體備課的有效性的思考
1.備課要有明確的目標性
摸準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是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之上,它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就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而言,班與班之間參差不齊,學生與學生之間參差不齊。聽課中發現兩種不利現象:一是教師為完成教學設計中既定的內容,在學生已掌握知識要點的情況下,仍不厭其煩地反復講解該知識要點,學生真正需要教師講解、加強鞏固的地方因時間不足而耽誤,或一帶而過,或省略為自學。一是嚴格區分課時目標,如語文第一課時的目標一定是疏通課文;學習生字詞。這兩個目標本身設置的沒有錯,但是,每個班級的學生情況不同,各個年段也不同。第一課時完全可以深入課文,就不會出現第一課時吃不飽,第二課時撐太飽的現象了。集體備課時,應充分討論生情、班情,在此基礎上確立教學重、難點,合理劃分課時,使課堂教學密度均衡。集體備課時,我們應探討教材中哪些知識是可以讓學生自己學習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教師講解的,教師應將到什么位置。要預設學生會出現什么問題,教師該采用什么形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千萬不能讓學生指責教師在課堂上“不作為”。
2.集體備課要從實際出發
由于教師的教學年限、業務水平、學科專長和教學經驗各有不同,從而導致教學水平的差異,而開展集體備課就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同科教師的積極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發,思想在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集體備課是一種“行動研究”,解決的是教學中最實際的問題,不斷地完善課堂教學。一些大家感興趣的研討專題,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華,更好地指導實踐,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架起橋梁,教科研的氛圍在集體參與的行動與反思中逐步濃厚。通過集體備課形成的教學方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與個人備課相比,對教材把握更加透徹,對學情的分析更加細致。因此,集體備課的教案會更切合學生的實際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集體備課要求同科教師人人參與,所以每人都要精心準備
通過相互交流與切磋,參與集體備課的教師既可以學習到他人的長處,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通過揚長避短,實現共同提高。同時,集體備課的開展,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師盡快成熟起來,另一方面也讓老教師更加謙虛謹慎、嚴謹治學。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要達到以上比較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有效的途徑還是集體備課。當前我們能夠做到的也是切實可行的便是,與同事在一起扎扎實實第在研讀文本,共同感悟中反璞歸真。排除諸多影響集體備課的干擾信息,始終處于研究活動的主體控制狀態,從而真的在研,真的有思,真的有悟。講究集體備課的藝術,讓集體備課促進教師專業的成長,并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