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讓我們以整合的意識、立體的設計,努力開掘詞語教學新的天地,讓我們的詞語教學也豐厚起來,讓其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股“智慧的瓊漿”,來滋養學生的閱讀經歷。
語文教師詞語教學新課改隨著課改越來越深入進行,我們會發現,精彩的語文課堂中:對文本中關鍵詞語的教學是其中的一大“亮點”:品位詞語本身的質地和芳香,會使文本解讀更為深刻,也是使學生能表現鮮活言語的重要因素。正所謂:教無定法,詞語的教學也是如此,因文而定,因詞而定。筆者試從如下四個方面略述。
一、歸類整合,挖掘詞語的形象內涵
好的詞語教學絕不是簡單的認識詞語的過程,它應該具有多重功能,在考慮音形義的同時,還應該考慮詞語的意象、意味、情韻,考慮詞語的拓展、運用。這樣的詞語教學才不會顯得單一、單調。
我們可以從下面案例中總結一個詞語的教學策略: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橋》,相信大家已經預習過了。這篇課文有一些生字比較難讀,我們來看看(出示詞語):
咆哮狂奔而來獰笑放肆勢不可擋
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
清瘦像一座山像只豹子
指名分組朗讀,重點理解“獰笑”,書空“肆”,全班讀。
師:請同學們思考,老師為什么把上面的詞分成三組?
生發現第一組詞語是寫洪水,第二組詞語是寫人們的,第三組是寫老漢的。
師:原來如此,我們就帶著這樣的認識來讀讀這三組詞語。
黎明時分——,山洪它——咆哮狂奔而來獰笑放肆勢不可擋
而人們——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
這時,站出來一位老漢,他——清瘦像一座山像只豹子
師:你從這些詞語仿佛看到了什么?
學生圍繞洪水、人們、老漢展開想象并敘說。
最后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想象再讀詞語。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對詞語教學做了一番創新,先把課文中的詞語作了一番盤點,根據詞語的特點作了歸類;然后教師立根于文本主要內容,指導學生通過詞語想象畫面,讓學生想象詞語所蘊含的意象。有了質感的畫面,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不就更深了嗎?而且,因為詞語教學是立足于文本,借助文本主要內容展開教學的。有了這樣的鋪墊,在后面的學習中,學生對文中老漢的高大形象自然會有更深的認識。
二、換詞比較,“推敲”用詞的精當
小學語文課本上所選的課文大多是名家名篇,一字一詞都經得起推敲。因此在教學時需要讓學生體會這些作家用詞的準確性、生動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理解了詞語的確切含義之后,再換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語,既加深了對句子的理解,又積累了詞語。
請看《草原》一課中對“那么”一詞的教學片段:
師:現在請同學們說說,作者是怎樣寫草原的天空的?生:“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
師:為什么說“這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
生:草原上的空氣,非常清新,又沒有污染,不像我們城市,受工廠廢氣濃煙污染,都看不見天空了。
……
師:同學們理解得很深刻,體會得太形象了,而且說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關注生活,老師認為我們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應該積極投身到保護環境中來。好,那作者為什么要在“清鮮”和“明朗”這些詞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換一個詞語?
生:“那么”可以換成“非常”“很”。
生:還可以換成“多么”。
師:大家將換成新詞的句子讀一讀,看意思有沒有變化?
生:沒有變化。
……
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學習用詞的準確、精煉、貼切。此例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換詞比較,培養學生的語感,又讓學生明白寫作時怎樣用詞才能準確地表達情感。
三、展開聯想,體會詞語的意境
課文中的不少詞語,蘊含著豐富的形象,而由于理解能力和生活閱歷的限制,學生從詞語中得到的往往只是抽象的意義,難以形成具體的畫面,因而難以獲得真切的感受。為此,對具有豐富形象內涵的詞語,可引導學生聯系語境,合理想象,顯化形象,使詞語變成活的畫面,化作活的意境,以加深學生對語言情境的感受,真切具體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
特級教師王崧舟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對“飽經風霜”一詞的精彩教學:
師:請大家把眼睛閉上,回憶在生活中看到過的“飽經風霜”的臉,有了的話,請舉手示意。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來形容一下車夫的這張臉。
生1:額角布滿皺紋。
生2:眼眶深深地陷了進去。
生3:顴骨高高地突了出來,臉臘黃臘黃的,嘴唇干裂,露出一道一道的血口子。
生4:頭發枯黃枯黃的。
師:從這張臉上你能不能看出別的什么來?
生1:這位車夫家里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
生2:他身體不好,體弱多病,拉車的活對他來說很累很累。
師:是啊!同學們,就是這樣一位車夫,光著腳在寒冷的大街上拉車,玻璃深深地扎進了他的腳底,地上流了一大灘血,他想站起來,可是,腳底的劇痛,使他只能在地上呻吟,假如你看到了,你會怎么做?
生:(紛紛說出自己的做法)。師:你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們來看看魯迅先生是怎么做的?
這樣,借助想象,達到詞語形象的顯化,充實了語言畫面,豐富了語言情境,使學生具體,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形象。
四、對接生活,喚起豐厚的意蘊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強調“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即語文教學與生活經驗的聯系。這些理論不但適用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樣也可用來指導詞語教學。
請看《搭石》之“理所當然”教學片斷——
句子: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兩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師:什么是“理所當然”的事?平時在家里,你覺得做哪些事是理所當然的?
生:理所當然的事是自己應該做的事。平時在家里,我幫媽媽倒茶、洗碗、掃地是理所當然的事。
生:我在家給勞累的爸爸捶背是理所當然的事。
生:我為自己整理房間是理所當然的事。
師:你跟爸爸、媽媽是什么關系呢?
生:親人關系。
師:為親人做事是理所當然、不求回報的。那么課文中理所當然的事是什么事?
生:課文中青年人伏下身體背老人,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從“伏”“背”看出青年人心靈美。
生:我認為年輕人和老人可能素不相識,卻伏身背他,年輕人很尊敬老人。
生:他們總是讓對方先走,說明他們相互謙讓。
師:是呀,此時此刻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僅僅是畫面上的美,更是一種看不見的美——心靈美。
……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首先,詞語教學不是蜻蜓點水般簡單膚淺,而是扣住“理所當然”這個重點詞語做足文章:不是讓學生說出理性干癟的詞義,而是把解詞與學生熟悉的生活進行對接,喚醒了學生大腦中積極的詞匯庫存,既理解了該詞的意思,又使學生明白既要為親人做“理所當然”的事,更要為其他人做“理所當然”的事。其次,許多詞語教學往往游離于語段教學之外,把詞語教學人為地孤立起來。此教例則利用四次朗讀加強體驗,第三,學習詞語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層面,詞語教學的最高境界是言語表現。這位教師最高明之處是把所學習的詞語借助一定的語境,讓學生進行了一次言語表達的訓練,不僅提供了運用操練的機會,還使學生掌握了這個詞語的內涵和精神,提升了詞語教學的效度,一舉多得。
新課標對小學各階段的字詞教學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最根本的基礎,不容忽視,也不能忽視。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讓我們以整合的意識、立體的設計,努力開掘詞語教學新的天地,讓我們的詞語教學也豐厚起來,讓其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股“智慧的瓊漿”,來滋養學生的閱讀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