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計算機應用被認為是人才的必備要素之一。初中信息課程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能,提升信息素養(yǎng)的責任,然而這門課程在學生心中往往被定義為“玩”課。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來自于網絡和游戲,而并非是信息技術課程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如何讓學生改變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投入到信息技術的學習中,關鍵在于激發(fā)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而興趣的源頭可以是多方面的,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以課堂教學為實例淺談如何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興趣課例信息技術課程是中學階段最年輕的課程,它富有生命力,卻又常常遭遇質疑。在計算機普及的今天,孩子們已經能進行基本的操作,還有必要設置這樣一門課程嗎?為了適應這種變化,信息技術課程的課程設置也在發(fā)生變化,從最初的重視技能應用的訓練慢慢轉變?yōu)橹匾曅畔⑺仞B(yǎng)的提升。新課標中明確的提出傳授知識并不是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是應該在學習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合作、探索,學會獲取和利用信息,以此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達到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目的。要做到這點,就應該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產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說過:“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育應該使知識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艱苦的任務去負擔。同樣的課堂,有的學生視為畏途,索然無味;有的學生視為樂園,興趣盎然。究其原因,課堂沒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關于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興趣的方法。
一、重視課堂導入,創(chuàng)設情景,以好奇心帶動興趣
我相信興趣的源頭之一是好奇心,人因為好奇渴望了解。因而,課堂的導入既要做到拋磚引玉,又要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但有時,我們經常會聽到“同學們,把書翻到第某某頁”或者“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諸如此類的開場白,殊不知,這蒼白的語言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部分學生的興趣。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課堂的引入能否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好奇心,是學生能否有興趣往下學的一個重要因素。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前奏也是課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畫、一首歌、一個故事、一個動畫,都能讓課堂的開始變得精彩,能夠開啟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一堂課的學習擰上發(fā)條。
二、精選課堂實例,貼近生活
信息技術的學習過程是以學生操作練習為主,而我們慣用的方式往往是任務驅動。讓學生在一個給定的任務中,邊學邊做或者先做后學,以達到訓練技能和提高信息素養(yǎng)的能力。任務的設定非常關鍵,如若學生對任務不感興趣,那么半途而廢甚至完全放棄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必須要精選課堂實例。
課例1:計算機網絡
計算機網絡理論性強,照本宣讀,課堂上必定呵欠連篇。于是我將課堂講解圍繞搭建家庭網絡展開,也是學生需要完成的一個任務。家庭網絡的使用已經是比較普及,學生大都接觸過卻不明白是如何搭建的。為了不僅僅通過電子白板互動性進行模擬練習,課前我準備好了modern、hub、網線等的材料,讓學生真材實料的進行操作,學生拿到后都是躍躍欲試的表情。這樣的任務設定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感興趣的課例中即能學到知識點,又能提高動手能力。上過這堂課后,還有學生來告訴我他通過hub搭建了網絡讓家里的兩臺電腦都上網了,這正是我的教學目標。
課例2:flash動畫制作
這是在學完動畫補間與形狀補間之后,作為練習的一堂課。純粹的模仿給定的實例并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我希望有一個主題,既能讓學生有興趣,又能讓他們全身心投入。時值母親節(jié),于是,我把任務定為制作一張感恩母親的賀卡,作品發(fā)送至自己的郵箱送給母親。為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前準備了一些母愛的作品,還播放了中央臺family的動畫宣傳片,學生深受感染。盡管只能使用flash的簡單操作,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有一位女同學,制作了一個飄動的愛心,最后愛心變換為“我愛你媽媽”,動畫并不復雜,卻能感受到她的心意。下課時,她問:“老師,我能在flash里面錄幾句話嗎?”我想我的目的達到了。
任務的隨意選擇會使學生被激發(fā)的好奇心與興趣在實際操作中消失,實例貼近生活注重實用性,讓學生知道:我學的知識都是有用的。這樣,才能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分層作業(yè),學有所成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的產生和保持有賴于成功。學生通過完成作業(yè)并得到認同而產生成功的愉悅感,這種愉悅又能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產生親切感,進而有信心繼續(xù)學習,從而形成穩(wěn)定持續(xù)的學習興趣。因此,作業(yè)的疑難度應讓學生既不會因為任務過于簡單而厭倦,也不會因困難過大而畏難不前。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跳一跳就能夠得著。但這“跳一跳”的能力是有差異的,因此作業(yè)也應該有差異。
課例3:利用vb程序制作調色板
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學習滾動條。課本實例是調色板程序,一個視覺沖擊力較強的程序,學生對這樣的程序是很感興趣的。學生可以按照課本編寫出程序運行,但由于是初學者,對于一些能力稍差的學生來說完成這個作業(yè)還是有一定難度,需要進行調試,但對有能力的同學來說顯得過于簡單了。因此,我把作業(yè)分成了基礎級別和挑戰(zhàn)級別。所有學生必須完成課本上的代碼,而挑戰(zhàn)級別則是在程序運行時還要顯示相應的補色。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會使用滾動條,而且還必須對RGB這個函數有更深的了解,促使學生進一步的思考,鍛煉思維。這樣的作業(yè)設計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有所成就,樹立他們的自信心,進而也就保護了學生的興趣。試想一個從不曾成功的人,如何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呢?
盧梭曾說:“讓孩子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而喜愛源于興趣。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不需要教就是學生能從內心喜歡學習,能夠主動地用老師教的方法去學習,而不是讓老師督促著學習,這就是樂學。學生樂學才能達到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而樂學也源自興趣。只有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才是活力的課堂,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喜愛。
參考文獻:
[1]葉圣陶 著,楊斌選 編.如果我當老師.教育教學出版社,2012.
[2][法]盧梭 著.李平漚 譯.愛彌兒(全兩冊).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