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層面分析存在以下三個問題:先學與后教錯位、先教與后學失位以及新知與舊知差位,并提出三個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和以會定教。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有效學習教學活動中的“教”與“學”是和諧統一的,其行為是密不可分的。教師應摒棄“分離式”(重教輕學、重學輕教)與“主客式”(重師輕生、重生輕師)兩種偏向的理解,樹立“完整式”的教學觀,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的、講究效益的活動,若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教師的教學才是有效的,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
“六模塊”教學模式是連云港市教研室在江蘇省規范辦學行為的相關文件精神的背景下,以推進“課程改革”為指導思想,在“杜郎口中學”“楊思中學”等成功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取出“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結合我市的教育教學實際情況而提出的并在全市中小學推進的教學模式。“三案”指“教案、學案、鞏固案”,“六模塊”指“自學質疑、展示交流、合作探究、精講點撥、矯正反饋、遷移運用”六個教學模塊。目前,“六模塊”模式正大力推進,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綜觀各小學,在“六模塊”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卻并不盡如人意,出現“先學”與“后教”錯位,“先教”與“后學”失位,“舊知”與“新知”差位。
一、以學定教
“六模塊”教學模式中的“學案”就是“先學”。“先學之學”的鮮明表征是“超前性”。從時間上講,學生的獨立學習在先,教師的課堂教學在后,超前性使教與學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要求“教要為學服務”。因此,“后教之教”就有“針對”的必要性,即必須根據學生超前學習中提出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否則,教師依然故我,面面俱到,系統講授,那就失去了讓學生超前學習“學案”的意義,失去了教學的針對性。
1.對“學案”進行檢查
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學生的“超前學習”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是為了確切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他們對教材的掌握程度。這既是展示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肯定他們超前學習成果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和集中學生存在問題的過程。
對“學案”如不能全改,因每個班級一類學生的知識結構都是雷同的,不防采取“抽樣檢查”的方法,以確定學生存在的問題,這樣就能達到“會的知識不教”的目的,從教學時間上得到保證,也能確定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
2.繼續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教學時,也不是由教師包辦代替,而是要繼續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凡是他們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要繼續讓他們自己去獨立解決;凡是他們自己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則啟發、引導、組織大家一起解決。
有了針對性的“后教之教”,才能使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不斷得到表現、強化,從而最終形成,使教師的主導性不斷轉化為學生的主體性,達到“教師少教、學生多學”的理想效果。
二、以教導學
從動態發展角度來看,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斷轉化為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隨著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增強,教師的作用在量上也就發生減弱;最后學生完全獨立,教師作用完全消失。所謂教師的主導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進和完成這一轉化。以教導學的本質就是把教轉化為學,也就是把教師的教學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轉化為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培養獨立學習的習慣。因此,教師的教要致力于學生學會學習。
在教學實踐中,成功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教——扶——放,這是從教師的角度來說的,這是將其轉化為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過程,具體的轉化過程有三個階段:教學階段、引學階段、放學階段。
1.教學階段
就是教師教,學生仿學。教師教學生逐字逐句地閱讀教材,將教材讀通、讀順、讀懂。從中讓學生學會閱讀,形成閱讀、思考的習慣。
2.導學階段
就是教師由教轉化為引,其著力點是引導,而不是直接講解,是通過設疑來實現,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教材,讓學生在重點、關鍵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可以通過引導幫助學生把握教材的重點,順利通過難點。這一階段要求教師設疑應有啟發性、概括性和針對性,要充分體現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設疑的形式應是多樣的,如表格式、填空式、問答式等。
3.放學階段
這一階段中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閱讀教材與思考的能力了,基本上可以獨立地進行學習了,這是“從教到學”“從扶到放”的培養結果,學生一旦進入獨立學習階段,就必須“先學后教”了,這是施行“六模塊”教學模式的先決條件。
以教導學是先教后學的應然要求,先教后學與先學后教具有內在的密切聯系,故“六模塊”教學模式的推進不僅是小學高年級的事,中低年級應該打好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基礎。
三、以會定教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經提出這樣的命題:“如果我不得不將所有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還原為一句話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可見,學生的“舊知”是何等的重要。
沒有舊知識作為依托的新知學習只能是機械的學習、死記硬背的學習。從大的角度來說,教學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出發,循序漸進,這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和防止學生學業失敗的根本措施。從小的角度來說,每節課的教學必須幫助和引導學生找準與新知直接聯系的舊知,并通過舊知去學習新知。
“六模塊”教學模式中“學案”正具備這樣的功能。但在操作之外對學生的舊知重視得不夠,導致在課堂教學這一模塊中學生學得不扎實。
“溫故知新,以會定教”能夠解決好這種缺失。“溫故知新”的本質是化難為易。由于舊知的基礎,學生就能學會新知。但在教學中,教師還不能想當然,必須對學生學習新知的情況有確切的了解,做到“以會定教”,靈活地處理教材進度。因為學會了,學生更容易激發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這樣學習就能進入良性循環的機制:學會——興趣——愿學——會學。相反,如果學生學不會,我們上課時的沉悶現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不是學生不愿發言,而是學生不會說,那樣學生失去的不僅僅是新知,而是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