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評述課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我們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美術教師改變過去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的現狀。
欣賞評述課小學美術重要途徑欣賞評述課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重要途徑。新頒發《美術課程標準》把欣賞教學提到了重要位置,要求不僅“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還強調“除了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感受之外,還應能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美術教師改變過去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的現狀。
一、充分認識欣賞教學的重要性
小學美術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繪畫、工藝、欣賞并重,著力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繪畫課與手工課是培養審美情趣的基礎,欣賞正是把平時所學的審美能力進行內化、升華的必須課程,在欣賞中,使學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來回碰撞,從中升華出各種能力,更讓學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想象能力。最終才能達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這一教學目標。而實際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種“重繪畫、輕欣賞”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教師缺乏對欣賞課的正確認識,認為欣賞就是看看,不重要,從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欣賞的教學研究。改變這種現象,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然后了解兒童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選擇合適的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二、了解兒童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把造型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的感覺與感情為主導因素的心理活動形式,它與教師的引導和兒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緊密相關,我們不妨從兒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發展方向來分析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征。強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兒童的欣賞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兒童在欣賞過程中,往往注意某個細節的觀察而忽視整體或注意整體而忽視其他。兒童在欣賞過程中,通常是憑第一印象的感覺來欣賞作品,無意識屬性強,受情緒牽制的隨意性大。他們對作品的感受總是激動片刻、粗略領會便心滿意足,未能仔細琢磨,對作品的感受能力難于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增長。兒童在欣賞過程中,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見聞認識及由畫面產生的聯想對作品進行評判。對那些反應他們熟悉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兒童畫或同學、朋友的優美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并常常用來作自己的范本。
三、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根據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任務及自身的特殊規律,我國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為專題欣賞課、隨堂欣賞課和現場課三類。
1.專題欣賞課
專題欣賞課是課堂教學的方式,是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主要形式。美術專題欣賞課欣賞中,教師往往讓學生看著作品圖片,便一講到底,造成教師投入,而學生漠然的尷尬場面,可想而知,學習效率很低。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為此,可采取的教學策略是: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引導學生收集與欣賞內容相關的資料,讓學生有備而“賞”,縮短學生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的直接興趣;在出示欣賞作品后,讓學生仔細地“讀畫”幾分鐘,然后再請學生說說對作品初步的感覺;用思考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可以從色彩、線條、給人的情緒上去細致地體味;必要時,對于欣賞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欣賞評議,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并為班級交流欣賞成果作準備。這樣的欣賞則更多地體現了學生自主參與、自主發展。
2.隨堂欣賞課
隨堂欣賞課是指在繪畫和工藝課業中所穿插進行的欣賞。這種欣賞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得很多,在欣賞過程中,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和人格,以一種平等、博愛、寬容、引導的心態來對待每個學生,使每個學生的身心能夠自由的表現和舒展開來,鼓勵學生從每個不同角度欣賞和感受,教師不輕易批評學生的欣賞不正確,讓每位同學都能輕松地講出自己的感受、觀點,在全班同學激烈的爭論中,讓美內化、升華。
3.現場欣賞
現場欣賞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之外的美術欣賞形式,是指在較長時間內到現場和實地察看所進行的欣賞教學。例如,組織兒童參觀美術作品展覽和博物館中陳列的美術作品,訪問畫家、工藝美術家、雕塑家并觀看其技法表演等。農村學校條件有限,我們開展書畫大賽進行相互欣賞,也可以欣賞一下校園里各種各樣的樹,加強他們的直觀認識。學校里就有那么多不同的樹,何況大自然呢。既加深了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后的繪畫教學。
四、充分發揮主體性,培養學生美術欣賞能力
欣賞是創作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欣賞就沒有創作。讓學生多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明確生活是創作的源泉。
通過好的作品讓學生感受激發學生的審美需要。心理學早就告訴我們,需要是產生行為動機的源泉,只有先讓美術佳作的藝術美去震撼學生,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感受,他們才會有興趣去了解它,理解它和鑒賞它。為此,要準備好欣賞作品,并設法充分展現它的藝術美,還要注意用感情的語言把學生引入到審美情境中。
重視隨堂欣賞。新的美術教材沒有安排專題欣賞課,而是把欣賞貫穿于每一課,每節課的欣賞往往只能是幾分鐘時間,非常寶貴。在各個教學環節都注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要讓學生大膽說、大膽評、大膽寫,給學生自由表達、自由表現的機會。不要怕學生說得膚淺甚至說錯,要敢于讓他們“在游泳學會游泳”。有淺有錯,才會有深有對,在深淺、對錯的矛盾沖突中,討論才會活躍起來,教師的深對也才能有的放矢,并引起學生的注意。因此,在教學中,不滿足于讓學生“看”和“聽”,還讓學生“觸”“說”“讀”“議”甚至“寫”,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的和欣賞。
培養好的欣賞者比培養好的創作者更重要。中小學作為基礎教育,其美術教學的目的抽象說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但具體來說,主要培養的不是美術創作能力,而應是美術欣賞的能力,也就是說,中小學美術教學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培養好的欣賞者,使他們具備豐富的審美經驗、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理想,進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能自覺地按美的標準去生活和工作。
另外,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許多時候會增加一些欣賞內容。在學生欣賞的題材與內容的選擇上應注意要選擇與兒童的生活實際相貼近,要選擇與兒童的認知和欣賞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的,能激發兒童興趣的作品;要選擇的是本身富有兒童情趣的、易于兒童接受與理解的作品。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課前對收集的欣賞作品進行挑選、歸類,同時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題材;可以選擇學生自己創作的優秀作品,作為補充材料。這樣,學生就不會對欣賞作品產生距離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賞的興趣也就又提上來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有了,還怕學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