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處于生理與心理錯位發展的轉型期,他們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中充滿了現代氣息,如何將已有的課堂教學理論研究成果運用于當代中學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之中是教育界討論的熱點。
中學美術教學過程教學質量目前,在各中學就讀的中學生絕大多數為1995~2001年期間出生的獨生子女。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對重視中學生素質教育的呼聲日漸高漲,其實施力度也變得越來越大。家長們對子女的培養不再拘泥于純粹的數理化、政史地等文化課程,而轉為注重挖掘孩子的藝術素質。因此,美術——這一與提高學生藝術素質息息相關的課程的教學質量在各個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備受關注。然而,由于中學生們處于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特殊時期,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在從初中到高中的6年中都將發生較大的變化,再加上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使得我國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變得豐富多彩,這便令當今的中學美術教育呈現出了新的特點。
特點一:現代科學技術深入中學美術課堂
21世紀的科技水平與日俱增,各種被研發出來的電腦軟件鋪天蓋地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它們一方面體現在航天、航海等大型的國防戰略工程方面,二更多的則是為普通民眾服務。諸多電子技術被平民所掌握,爾后又被廣泛運用到人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在中學美術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學手段向多元化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多媒體技術應運而生。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圖像、聲音、動畫、視頻被頻繁地引入課堂,生動地展示在學生們的面前,不僅大大拓展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也增加了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興趣。
特點二:中學生個人色彩濃厚,身心發展狀態不平衡
中學生處于青春發育期,其心理和生理上都陸續產生變化。他們的心理成長的速度比生理成長的速度要相對遲緩一些,這就使得學生情緒起伏多變,理想發展不穩定,富于幻想,意志力較為薄弱,他們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急切地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并放大自己已取得的成績,忽略個人缺點,造成主觀欲望和客觀事實互不相符的矛盾,有的學生甚至會產生一定的身心功能障礙。
特點三:升學壓力擠兌中學美術課時
受教育環境、就業環境的影響,我國的中學生從初一開始就必須學習7~9門文化課程和音體美三門素質課程。除了美術和音樂兩門課程不計入升學考試的成績之外,其他課程都在升學考試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直接決定了學生中考和高考后的所升學校層次,因此,校方和授課教師迫于考試制度的壓力不得不擠兌掉一些無須計入升學總分的科目的課時來擴充學生文化學習的時間,而美術課程恰恰被擠兌的課程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學生們在中學期間學習美術課程的時間僅僅只有2~3年,有的學校甚至更短。可以說,要想讓學生在如此短促的時間之內提高美術鑒賞能力是迄今為止中學美術教師們必須面對,也必須研究的難題。
本人總結了個人工作經驗和所學習的教育學理論知識后,認為若能將已有的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成果合理、靈活地運用于當代中學美術教學的實踐過程之中,那么美術教師就能較為理性地制定教學策略,并能相對輕松地掌控教學過程,這將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本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理論依據主要來自由施良方、崔允漷編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該書將與中學美術教學實踐聯系相對密切的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策略”分為:“課堂教學準備策略”“主要教學行為策略”“輔助教學行為策略”“課堂管理行為策略”和“課堂教學評價策略”等五個方面的內容。第1項內容主要是指導教師在教學準備過程中如何將教學目標設計得更為科學、靈活。第2、3、4項內容主要是指導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如何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語言和思路、如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行為管理和時間管理。第5項內容則是指導教師應該如何總結和評價課堂教學的準備、實施工作。
首先,教師應當充分理解“課堂教學準備策略”在美術教學工作進行之前的重要性。教師應當明確每次授課的目的,根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研究教材,并且充分利用日益更新的科技手段來更新教學方式,做到在教學手段上推陳出新,在教學內容上聯系實際,在風格上平易近人。教師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觀察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特征、語言習慣和行為特點,注意用當代中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式設計教學互動的環節,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其次,在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之中,教師應當靈活運用“主要教學行為策略”“輔助教學行為策略”“課堂管理行為策略”。傳統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主要是以問答行為為主。但這種教學方式已無法吸引當代中學生。在無比發達的網絡環境中,當代中學生更加期待的是“話語權”。因此,當代中學美術教師應該順應時代變化,積極地改變傳統美術教學模式,在主要教學行為中盡可能多次采用“討論行為”的方式,以此來適應當代中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師本人還需要多方面運用輔助教學行為策略,從教師個人的服飾、體態語言、空間和運動語言等方面來啟發學生,使其能夠配合教師的教學行為。在此不得不提到的是“課堂管理行為策略”。作為一名中學美術課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到本課程對于培養中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當靈活運用課堂管理模式中最主要的“權威模式”“放人模式”和“教導模式”來管理美術課堂,令學生感到寬嚴相濟,張弛有度,使其能夠身心愉悅地接受美術教育。
最后,在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之后,教師應正確對待課堂教學評價。由于美術課程并未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評價體系之內,學生在美術鑒賞方面的能力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由此所引發的中學美術教學的被動局面如需轉變,教師就必須從自身開始重視課堂教學評價,并將課堂教學評價策略運用于教學實踐之后。課堂教學評價主要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三種類型。每個學期固有的期末書面考試屬于終結性評價。除了該種普遍使用的評價方式之外,教師另外還可以采用選擇課堂觀察記錄分析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經常性檢查美術作業和日常觀察學生的審美行為等多種方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有更大的熱情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順利實現中學美術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金林祥.教育學概論(修訂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四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羅克中,李慶云.中國高等院校美術教育教程——中小學美術教學法[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