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性別偏差較大的專業學校里,如護理、幼師等,出現了同性戀傾向現象。學生長期生活在單一性別環境下,大多只與同性同學接觸,同性之間交往過密,有部分學生的愛情對象發生了錯位,喜歡同性的現象在幼師學校中時有發生。就目前出現在幼師女生中的同性戀傾向問題從來源、現狀、成因和解決策略方面做初步探索,希望在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幫助學生克服成長中的這一苦惱。
幼師女生同性戀傾向現狀成因解決策略性教育在教育中是個敏感話題,同性戀則更是個危險話題,但我卻無法回避。作為一名幼兒師范學校普通班主任,我遇到不少學生在這個問題上困惑。2007~2011年本人擔任學校小教專業班主任期間,班內有位學生媛媛(化名)二年級17歲時,有一天找到我,和我說:“老師,我好害怕,我是不是同性戀呀?她讓我特別感動,對我特別體貼、照顧。”媛媛嘴里的這個她,是我校同年級幼教班的學生。“她追我特別厲害,經常給我買吃的,對我問寒問暖,我冷了給我送衣服,我們一起上學、吃飯、打水、自習,在一起散步聊天。我什么都愿意和她說,她特別能理解我。老師,你說我是不是同性戀呀?”這種愛情對象的錯位是不是就是同性戀了呢?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家長和老師應該如何正確認識這一現象?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們走出成長中的這一困惑?
一、認清是同性戀還是同性戀傾向
同性戀是性倒錯(sexual perversion),特別是性對象倒錯(inversion)的一種,是對同性有性沖動。通俗說是指一個人在性愛、心理、情感上的興趣主要對象均為同性別的人,無論這樣的興趣是否從外顯行為中表露出來。著名性學權威金賽博士在1953年提出的假說得到西方社會的贊同,他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是一個連續體,絕對同性戀和絕對異性戀是這個連續體的兩端,僅為少數,大多數人一生中都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同性戀傾向。同性戀和同性戀傾向是有區別的。我們不應該隨意錯誤地將學生的同性戀傾向定義為是同性戀。
同性戀傾向是青春期的一種現象。幼師學生年齡在15歲到18歲之間,正是青春萌動期,她們渴望得到同齡人的同性友誼同時,又正處在對異性的排斥或愛慕階段,處于基本單一女生的寄宿環境中,更傾向于和女生交往,渴望情感交流,就很容易將強烈的感情投向同性。因此就有了同性戀傾向這種現象。
二、探尋同性戀傾向的成因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狀態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動態過程,包括許多相對對立的特質。因此,影響幼師女生出現同性戀傾向、交往過密的因素也是復雜多樣的。主要受生理、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社會輿論及個體自身的綜合性因素的影響。
1.生理因素
從生理上來研究,有遺傳、激素、內分泌等生物假說,周江林博士在他的論文《人腦的性別差異和變性的關系》中指出,下丘腦中有一個叫做“終紋床核中央區”的核團和人的性別自認有關系。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把男孩當女孩養,把女孩當男孩養,也可能造成了性角色的錯認。
2.家庭環境
家庭是孩子生長發育的溫床,是塑造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場所。帕森斯把家庭稱為“制造人格的工廠”。所以家庭環境被認為是影響“同性戀傾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1)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性變態植根于童年。無論是誰天生都具有兩性的素質,但在后天發展過程中是向異性戀發展,還是向同性戀發展,最終由幼兒的經驗所決定。
(2)由于父母重男輕女思想嚴重,給孩子造成一種感覺“如果自己是男孩,父母就會喜歡”。從而有意識的在行為上、穿著打扮上刻意將自己裝扮成男性,時間久后便出現性別角色的認同和混亂, 把自己當成一個男孩,行為方式就會男性化,從而發展為同性戀傾向。
(3)家長素質及示范作用。有一對有同性戀傾向的女生,其中一個女孩和母親關系特別好,反而厭惡父親,進而厭惡與男性交往。她家庭條件很好,就因為父親在外面另有情人,這給她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陰影,她認為男人都很壞,最后發展到不愿與周圍的男同學交往。這樣的“同性戀傾向”和家長的個人素質有很大關系,這就是典型的家庭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
3.成長經歷、青春期的特點
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急劇變化的青春期,正是“躁動不安”的時期,是心里矛盾、心理沖突的多發期,青春期的萌動,對愛情有朦朧的感覺。
(1)性心理矛盾與困惑。處于青春期的她們,在學習、考試、人際交往、性意識等方面存在許多迷惑難解的問題。有同性戀傾向的孩子大多會有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見到同性心里砰砰直跳、臉發熱、發紅?為何我都這么大了發育卻沒有別人好?為性的問題而產生苦惱、煩躁、自卑、焦慮或抑郁心理。
(2)心理承受能力偏低。學生大多是獨生女,從小受到父母、長輩的百般呵護和溺愛,缺乏挫折與失敗經驗,缺乏應付學校里人際關系的適應能力,在處人處事中,依賴性強、獨立性差、情感脆弱、意志薄弱,這些因素促使她們很容易對同性產生依賴。
(3)好奇心重,喜歡模仿、嘗試。學校里有一對有較嚴重同性戀傾向的學生,每天形影不離,不管在什么場合她們都會擁抱,甚至親吻,其“古怪行為”受到其他同學的強烈排斥與疏遠。她們反而認為這樣“與眾不同”,有個性。
(4)受傳統社會環境和文化的影響,青春期的女生很難和異性在一起訴說內心的困惑與心聲,轉而尋找同性與之交往、親昵。青少年性心理研究認為,隨著性意識的覺醒和產生,少男少女對浪漫性愛充滿了渴望和遐想,但又苦于男女交往的不開放和接觸機會的缺乏,他們便把自己心中的情愫傾注到氣質志趣上相互吸引的同性伙伴身上,在心中暗暗將對方當作心目中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同性之間的接觸和交往要比異性容易,輕松方便得多,既不會受到師生的非議,又能排除性格羞怯不善交際的影響。既能享受人生的充實溫馨,又能體味到戀愛的浪漫和甜蜜。
4.教育因素
(1)目前我國幼師學校男女生比率嚴重失調。
從上面某幼師2007年到2011年連續五年的男女生比例表可看出,在幼師里男女生比例是嚴重失調的。
(2)外部環境的變化,比如初中升入幼師后,學習上的壓力驟減,使得學生時間充裕,精力過剩,需要找一些傾訴對象或是精神寄托。
5.社會輿論導向社會輿論對學生的成長也起到了很重要的影響。近年來,社會上涌現了一批例如李宇春、李準基等中性偶像形象,他們的出現顛覆了一直以來人們對性別的傳統認知。再加上現在社會對同性戀現象的寬容及逐步接受,更加上一些關于同性戀的文藝作品和書刊的渲染,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的蔓延,從而也給廣大青少年發出了一個錯誤的性別信號,無形中對同性戀傾向的存在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如何正確對待和糾正同性戀傾向問題
同性戀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從我國傳統性規范與性心理學角度看,絕大多數人包括同性戀者自身都認為同性戀行為是不正常,不合法、不道德、不健康的有害行為,所以大多同性戀者會由于社會的譴責或是不被人們所接受,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罪惡感和羞恥感,精神十分痛苦。為避免學生成人后遭受這種痛苦,我們對于有同性戀傾向的學生還是應當適當干預。
1.家長方面
(1)注重從兒童開始關注孩子性傾向的引領。同性戀傾向現象雖然產生于青春期,但主要成因卻存在于兒童期,所以預防必須從童年開始,當發現兒童有模糊和不自覺的同性戀傾向時,就應加強教育和引導,不可疏忽。
(2)多引導、擴大孩子交流群。若家長發現這種情況,不要過分驚異,更不要責罵,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造成他們的反叛。
(3)提高自身素質,做好孩子的行為模范作用。家庭和諧、健康,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2.學校、班主任、任課教師
(1)在發達國家,學校里都配備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美國學校專職心理輔導老師與學生的比例是:小學1︰500,初中1︰400,高中1︰350。我國臺灣的學校則每10個班配備一名心理咨詢老師,專門負責學生的心理問題咨詢。而大陸學校心理咨詢才剛剛起步。因此,學校可以通過建立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等形式對學生正確引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2)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更應該和學生建立平等、互敬、可以互相袒露內心想法的朋友式師生關系。不能有偏見、隨意挖苦學生。一個人是否有同性戀傾向,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去判斷,不能輕易給學生戴“同性戀”的帽子。
(3)可增加學生與異性接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參加較多的社會活動和建立較多的生活興趣,如做義工,參加群體體育運動等等,擴大孩子的交流群,及時引導他們怎樣交朋友,給孩子創造更多與社會接觸的機會,這對幫助學生轉移和改變他們的性心理有一定的好處和作用。
3.建立正確的社會傳媒輿論導向
發揮媒體宣傳優勢。開展全民普及性知識教育,喚醒國民長期受封建禁欲主義思想統治形成的集體無意。社會媒體應該加強責任感,宣傳健康的影視書刊、文學作品。
4.個體方面
(1)豐富個性,拓寬心理。每一個人的個性都有一個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在個體的日常交往和生活中往往會產生一定的限制,再加上情感方面的特點,只在同性范圍內交往,心理發展的覆蓋面就會狹隘。
(2)要思考,要探索。做一個女性與一個男性有什么不同,社會對男女的行為規范各有什么要求,自己如何欣然接納自己的性別?可以觀察周圍的人,也可以與同學朋友討論,還可以向自己信任的成人請教,或是到文學藝術作品中去尋找答案。
可見,像幼師里發生的同性戀是偽同性戀,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對自身理解、生理發育理解、想了解異性的一種心理認知障礙。雖然現代社會資訊發達,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各種信息,但對信息的認識始終處在外觀平面的程度,沒有正確的引導,他們是不容易逾越這個認知障礙的。只有綜合發揮家長、學校、社會和個體自身多方合力的作用下,通過共同的正確認識、引導、克服下綜合治理,協同配合,形成強有力的教育網絡,共同架起一座“愛”的橋梁,才能讓孩子從道德與心理上自覺抵制、克服成長過程中的這一不和諧音符的萌生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閔樂夫.大師談早戀與性教育.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馬志國.怎樣才能改變同性戀傾向.校園生活·社會綜合版,2007,(12).
[3]李銀河.你如此需要安慰,關于愛的對話.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
[4]劉達臨,魯龍光.中國同性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5]楊東,吉沅洪.實用羅夏墨跡測驗.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6]楊東,吉沅洪.實用羅夏墨跡測驗.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174.
[7]閔樂夫.大師談早戀與性教育.
[8]張朝,李天思,孫宏偉.心理學導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314.316.
[9]陳洪,吳運友.中學生心理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