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中,巧妙地利用“錯誤”資源,科學地運用糾錯手段,從而智慧地生成鮮活資源,成為數學課堂糾錯教學實踐和探索中的一個十分現實的課題。
數學教學課堂糾錯教學實踐在數學教學中,巧妙地利用“錯誤”資源,科學地運用糾錯手段,從而智慧地生成鮮活資源,就成為數學課堂糾錯教學實踐和探索中的一個十分現實的課題。為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正視錯誤,關注學生的感受,培養其好學樂學的情趣;引導學生辨析錯誤,發展學生的認知,培養其辯證思維;引導學生修正錯誤,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培養百折不撓的意志;引導學生反思錯誤,探索糾錯過程的積極意義,培養聞過則喜的個性品質。怎樣實現這些目標?
一、轉換角度,悅納錯誤,提高學生數學興趣
人總是從錯誤走向正確,從幼稚走向成熟。可以說,錯誤正是人們探求真理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標志。尤其作為學生,犯錯更是不可避免的。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作為教師,要本著“以生為本”的原則,在課堂上尊重、理解出錯的學生,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和諧發展。
教師要在課堂上不斷地用自己智慧的眼睛發現學生身上閃光的東西,包括悅納學生的錯誤,呵護他們,激勵他們,科學而巧妙地運用轉換角度的方法,使學生的思維引起沖突,不斷為課堂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在教學六年級應用題時,出示了這樣一道練習題:“鉛筆有30支,比圓珠筆的3倍多6支,圓珠筆有多少支?”學生列出的算式有:①3×30+6;②3+30-6;③(30+6)÷3;④(30-6)÷3;⑤30÷3-6;⑥30×3+6……解法很多,究竟誰對誰錯?學生通過合作討論,結合運用線段圖,很快“統一”了答案,認為①、④是正確的。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轉換角度:你能改變原題中的條件,改編出另外應用題嗎?學生的思維打開了,有學生改變成“鉛筆有30支,圓珠筆比鉛筆的3倍多6支,圓珠筆有幾支?這樣轉換角度,既豐富了知識,拓展了思路,又在演算過程中引起了思維沖突,學生們豁然開朗,馬上達成了共識:第一種答案是錯誤的,而第四種答案才是正確的。
由此可見,教師針對學生的錯誤科學而巧妙地引導轉換角度,不僅能引出正確的想法,還可以拓寬學生思維,使教學環節顯得更為精彩。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教師把學生明明白白的錯誤轉換了一個角度,使學生在說出正確答案的同時,還為自己的成功快樂著。這看似“荒謬”的做法,卻給出錯的學生營造了安全、寬松的學習氛圍,其學習興趣和信心往往油然而生。這種科學而又藝術化的處理效果,正是教師轉換角度,悅納課堂“錯誤”的魅力所在。
二、善于傾聽,悉心解剖,著力提升糾錯價值
隨著課堂的開放,學生質疑、爭論、反駁的機會大大增強,隨之出現的信息量也大為增加,其中既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這就需要教師學會傾聽,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首先,要善于傾聽學生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先不要做簡單的是非判斷,而要在傾聽中捕捉學生的錯誤信息,把這些信息看作是孩子的思維火化,借此引導孩子進而探索數學王國的奧秘。其次,要在傾聽過程中通過剖析錯誤資源,判斷出學生學習困難的焦點,努力從學生發生錯誤的角度去解讀學生,了解學生錯誤背后的學習障礙和蘊含的思維方式。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解剖錯誤,提煉出相關知識點,舉一反三,逐步培養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糾錯機制。
如在教學中間有零的乘法筆算后,我采用了競賽的形式,要求學生從教材提供的六道小題中任選三道題來做,這樣一來,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為不同的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可能性。完成之后,我隨意找了六位學生上臺板演,并組織學生結合板演情況展開討論。在交流過程中出現了以下情況。
師:大家一齊來看一看,第四位同學做得對嗎?
307× 692703
眾生:不對!
生1:他個位滿十,沒有向十位進位。
生2:他是進位了,但沒有把進位后的數加到十位乘得的積中。
生3:十位上應是0乘9再加上進來的6,所以積的十位應寫6,而不是0。
師:既然大家說得這樣有道理,第四位同學你認為呢?
生4:(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是的,我忘了。
師:我們繼續看下一題。(正要研討下一題)
生5:(邊舉手,邊說)老師,我從剛才那題中發現了一個秘密。
師:說說看。
生5:我發現,做中間有零的乘法,還有更容易的辦法。7乘9得63直接寫在十位、個位下面,3乘9得27直接寫在千位、百位下面就行了,根本不用去乘十位上0的。
師:行嗎?大家看看。
眾生:(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生6:老師,這樣做是容易,還不會漏寫進位呀。
師: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個位乘得的積不滿十,不需要進位呢?大家找道題試試。
眾生:(各找了一些題在試),不進位時,這樣不行。
師:大家能不能把生5同學發現的規律再整理一下?
生6:如果個位乘得的積不滿十,就直接把十位上的零落下來;如果滿十,就直接在前一位與本位上寫出乘得的數。
師:大家看一看現在生6同學總結的怎么樣?
眾生:(經過一番嘗試后)是的,這樣才對。
師:看來今天大家的收獲真不小,以后做這種題會再做錯嗎?我們應該感謝哪位同學?
所以,在課堂上面對各種各樣“錯誤”的時候,我們要善于傾聽,發現并提升“錯誤”的價值。這不僅體現了教師應有的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也可以促使學生自信倍增,內心深處積蓄起再次探索數學的熱情和力量。
三、將錯就錯,匠心誘導,帶給學生頓悟快樂
有時候,教師還可以恰當地設置一些這樣那樣的“陷阱”,在小題上大做文章,甚至將錯就錯,誘導學生“犯錯”,使其“上當”,當他們落入“陷阱”又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時,指出他們的錯誤,并通過正誤辯析,讓他們從錯誤中猛醒過來,產生頓悟。這樣做,往往能使學生感受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效果。這種方法,由于有著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隨著明顯的正誤對照,自然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學《面積與面積的單位》這節課時,在學生學會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大小后,我故意設置了一個“陷阱”:“那下面就用我們剛才所學的本領來做一個數方格的游戲,游戲的規則是男同學數的時候,女同學閉上眼睛。女同學數的時候,男同學閉上眼睛。”接下來男同學數了是8格,女同學數了是4格,所有同學都認為8格的長方形大,但出乎意外的是我拿出來的兩個長方形的面積是一樣大的。這時學生大呼“上當”,激烈的認知沖突使學生恍然大悟,悟出了“統一格子大小”的必要性,面積單位的出現可謂水到渠成。在這里,沒有教師喋喋不休的細碎講解,也沒有教師近乎武斷的“國際規定”,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陷阱”中自己領悟出了“規定”后面的“道理”。就這樣,學生走進了“陷阱”,又從“陷阱”里走了出來,繼續去尋找新的答案,可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種小題大做的糾錯方式,能很好地使學生產生頓悟,即產生思維水平的突破,讓孩子有茅塞頓開之感,不但使課堂展現出它應有的魅力,而且能有效地促使學生樹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延時評價,啟迪自主,激發學生探究精神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出現錯誤時,有的老師往往采取“馬上制止”或“立即糾正”的方法。然而,這樣做,非但不能達到防止錯誤的目的,而且也忽視了作為寶貴資源的“錯誤”的價值。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學生的真實錯誤為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嘗試錯誤”的活動,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比較、思辨,讓他們發現產生錯誤的思維過程,從根源上明白改正的方法,真正掌握知識點,深入體驗到知識的內在聯系與區別,從而形成系統化的認識,避免以后再犯類似的錯誤,并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的思維習慣。
例如,在學習完“乘法分配律”之后,我出示了練習(1)25+75×4;(2)25×75×4。學生在練習中出現了這樣兩種錯誤:甲——25+75×4=4×(25+75);乙——25×75×4=4×(25+75)。出了這樣的錯誤,他們還覺得自己挺有道理。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直接告訴他們這是錯誤的,效果顯然不會很理想,因為這樣的錯誤往往還會再三出現,包括在那些被認為優秀的學生身上。為此,我抓住契機,巧妙地設定了甲、乙、丙(丙為正確方)三方,引導學生開展辯論賽,看哪方能勝出。我讓他們先同時準備一段時間,各自用有力的數學語言、數學規律作為證據,在證明自己的同時也反駁他方。同學們躍躍欲試、斗志昂揚,他們開展了激烈而深入的思考辨析活動。從后來的交流思辯中,我們便可體驗到“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的詩意哲理。如反駁甲、乙的丙方認為:乘法分配律是適用于兩個數的和或差與另一個數相乘的情境。他們還從側面進行了更有力的論證:A——4×(25+75)=4×25+4×75,與(1)、(2)的式子不一樣;B——直接計算(1)、(2)的式子我們也能證明甲乙兩方方法是不對的;C——(1)式子只能用一般計算方法,它不符合用乘法分配律的條件,(2)式子這題可以簡便運算25×75×4=(25×4)×75……
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的,甚至是從錯誤開始的,科學合理的糾錯教學,往往是自然生成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師讓各具個性的學生積極地經歷錯誤,課堂才能生成。在發自內在的“更錯”欲望驅使下的探究活動,才更能體現課堂的鮮活性、生成性。所以,教師不光在課堂教學中,同時也應該在作業批改和測驗考試過程中,都需要抱著同樣的態度去引導學生糾錯,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數學這一“思維的體操”的學科的教育功能和價值。
錯中有序,錯中存真。學生的錯誤雖有不可預見性,但卻是其思維的真實反映,其間蘊涵著寶貴的“亮點”。教師應以真誠的態度去傾聽,牢固樹立“錯誤是資源”的意識,正確地對待錯誤,獨具慧眼地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錯誤,不讓其輕易溜走。更主要的,要將糾錯技能科學而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中,讓其發揮固有的價值,讓學生從錯誤中領悟正確而完善的知識,體驗精彩的數學趣味,顯現課堂教學的亮點,為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開辟一條引人入勝的創造性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