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其五)
略
點睛與精練
1.解釋下列詞語。
結廬( ) 爾( )日夕( ) 相與( )
2.按要求填空。
詩中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句子是 , 。
3.你怎樣理解“心遠地自偏”這句詩?
探討與思考
4.詩中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怎樣解釋“真意”二字?詩人為何難以言表?
飲酒二十首 并序
陶淵明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飲酒(其一)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5.解釋下列字詞,并為下面加點字注音。
比( ) 顧( ) 詮( )次( ) 爾( ) 邵生( ) 東陵時( )
代謝( ) 每( ) 達人( ) 其會( ) 逝( ) 忽( ) 與( )
6.按要求填空。
這首詩先寫萬物枯榮不定,后抒發出世事無常的感慨。詩中表現詩人對待這一切態度的句子是
, , , 。
7.請用白話文把序翻譯過來。
語文掌故
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為彭澤縣令時,“郡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
(《宋書·陶潛傳》)
誓不出仕
晚年,陶淵明生活窘迫,江州刺史檀道濟前來勸他出仕。“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
(蕭統《陶淵明傳》)
比較分析
讀《山海經》(其十)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注釋]
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山海經·北山經》:“發鳩之山有鳥焉??是炎帝之少女,名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曰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刑天: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山海經·海外西經》:“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干,即盾。戚,即大斧。同物:對異物(死亡的人)而言,指女娃生前。化去:化為異物,即變成鳥。徒設:空有。在昔心:即昔日的雄心。詎:豈。
8.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中說:“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試將此詩與《飲酒》(其五)相比較,看看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
1.結廬:構筑房舍。爾:這樣。日夕:傍晚。相與:相伴。2.“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3.因為心情閑適,心志高遠,不為世間名利所動,所以居所也顯得偏遠安靜。4.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漁父》)這里的所謂“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陶淵明在田園生活中保全了一份質性自然的“真我”,涵養了一種適性與自得的精神境界,“真”是他的人格力量。他從大自然中領悟到的這一“真意”,就是他的人生理想。這種感受之所以難表達,這是暗用了《莊子·外物》的說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說,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復雜的感受。5.比:近來。顧:看。詮(quWn)次:次序。爾:助詞,無義。邵生:邵平,秦時人,曾為東陵侯。秦亡后為平民,曾種瓜于長安城東。東陵時:指為東陵侯時那樣榮耀。代謝:更替變化。每:每每,即常常。達人:有見識的人。其會:其中的道理所在。逝:過去的,失去的。忽:盡快,從速。與:給予。6.“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7.略。8.從《讀〈山海經〉》(其十)詩,可以看出陶淵明詩風格的另一面。陶詩素以沖淡為藝術風格的基調,而這首詩卻慷慨激昂,壯懷激烈,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