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貧困生現象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特征的問題,大學在對貧困生進行經濟方面幫助的同時,必須同時開展思想工作方面的幫助與引導。針對大學貧困生在求學階段出現的種種問題,必須從心理層面逐漸向外擴展,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解困和物質解困,幫助其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貧困問題,防止極端事件的發生。
高校貧困生 思想教育 人文關懷 心理問題
在國家對高校進行擴招后,高校學生規模的擴大以及高校收費制度的實施和收費標準的提高,使原本就矛盾突出的高校貧困生群體問題更加突出。因此,如何更好地對高校貧困生的思想問題、生活問題得到更好、更完善的解決,便成為高校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研究高校貧困生的問題,不僅有利于學校學生工作的更好開展,更加有利于貧困生群體的教育,進而實現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引導貧困生健康成長,同時完善高校貧困生資助的政策體系和制度完善。
一、高校貧困生的界定
所謂高校貧困生,是指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因家庭經濟原因,導致教育費用、生活費用等其他開支無力支付的學生,但是問題在于,目前學術界或者高校存在對貧困生群體的界定較為困難,或者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不可操作性問題,因此如何正確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標準便尤為重要。
全國大部分高校將貧困生類型主要分為一般貧困生和特殊貧困生,特困生主要定位于家庭人均生活費不超過100至150元,最高不超過250元。從實踐來看,高校主要從三方面對貧困生進行考量:(1)在校學生每月學習生活消費支出;(2)該生家庭年收入;(3)該生繳納學費狀況。這三方面充分反映了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
二、高校貧困生思想問題產生的原因
1.金錢與物質的缺乏
隨著高等學校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并軌擴招”,高校學生面臨著高額的學費和生活費。在這些大學生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沒有固定經濟來源的農村,還有一些來自于父母雙雙下崗的城市學生,失去經濟來源,還有的學生家庭突然遭遇變故,這些大學生的家庭由于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教育費用或支付教育費用很困難,使得高校貧困生數量急劇增加。高校貧困生根據其困難程度又分為特困生和貧困生,統稱為貧困生。貧困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體,由于他們經濟壓力大,心理壓力難以承受,已經成為心理問題多發人群,因而關注他們的身心發展、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已經成為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對于貧困生的種種心理問題,首先解決基本貧困學生的經濟問題,免去他們學業上的后顧之憂,使他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是他們順利完成學業的一項首要保障。
2.校園文化生活的排斥
因為家庭情況的不同,在日常學習生活當中,貧困生在某些方面,如集體活動、春游,或者宿舍聯誼等,由于經濟原因,導致自卑心理,心理焦慮等情況的產生,同時,校園的非主流文化也會對貧困生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盲目追求高消費現象,網上的“蘋果三件套”現象,戀愛風,還有家庭相對優越的大學生對貧困生的歧視,都會加重貧困生群體對社會的敵對心理。
3.自我心理上的障礙
由于經濟上的貧困,一些貧困生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一是消極抑郁自我封閉。他們不愿去面對現實,總是把個人與社會所隔離。這會導致產生習慣性的孤獨、自我壓抑等消極情緒的產生。二是矛盾的自卑與自尊,經濟的自卑與精神的自尊,會使他們產生矛盾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在現實的多元沖突下,增加了他們畸形性格的可能性。三是容易產生妒忌心理。種種原因導致貧困生將自我的貧困強加于社會的不公平,心理失衡使得自我心理活動受到負面的影響,不能正視現實,產生憤怒、焦躁、抑郁、悲傷等負面情緒,更甚者導致違法犯罪行為。
三、大學貧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性化舉措
1.制定和實施因人制宜的資助政策,使資助更加合理有效
每個貧困生的具體情況都不完全相同,因此高校要結合本校的現狀,盡可能地發揮創造性,既要在經濟上對貧困生進行補助,同時要加強精神上的教育,盡可能地完善各種規章制度,綜合考慮各種現實情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救助。當前一些高校對貧困生的經濟援助已經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普遍形成了“獎、貸、助、補、減”的多元化資助體系,但是思想道德教育卻普遍匱乏。要切斷貧困的源頭,把握每個貧困生的思想動態,以人性化的資助有效幫助貧困生群體,引導他們促進自我完善。注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塑造完善的品格,并且時刻關注他們的需求,使他們更加自立自強,充分考慮貧困大學生的差異性與特殊性,真正從個體出發,鼓勵他們充分地利用資源,完成自我的教育和學業。
2.改進高校工作方式,凸顯貧困生工作人性化特征
我們要從三個方面改進高校貧困生工作的方式,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方法的人性化要求。確立以社會化人格養成為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尊重高校貧困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關注大學生的需求。內容的人性化,主要是把思想教育要與學生的成才發展相互結合,突出反映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實現教育的人性化。最后,教育方法的人性化,是要在學生與教師、輔導員之間形成一種平等、相互尊重的對話關系,使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夠得到學生的支持與擁護,進而實現對學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養,推動貧困生助學工作的高效率完成。
3.轉變資助理念,加強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面對社會的種種現實和誘惑,容易產生一些不正確的心理和做出不正確的行為,尤其是貧困生,可能更加地急功近利,關注金錢或者其他一方面。作為高校的工作者,我們應該轉變理念,加強貧困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在著力注重人性化的同時,要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體驗,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4.利用校園紐帶,多渠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積極利用學校的資源,校報、展示櫥窗、校園廣播和學校網站等平臺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并且經常性的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開展心理知識競賽等形式在貧困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據調查統計,大多數的高校已經在學校范圍內建設了一整套的心理咨詢制度,有專業的心理咨詢課程。有專業的心理老師對貧困生進行幫助和服務。同時,健全心理預警和傾訴機制,及時發現,及時疏導,避免一些危害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鄭迪.論高校思想教育人文關懷的構建[J].湖南社會科學,2008,(4):217-219.
[2]羅會德.人文關懷: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視角[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23-25.
[3]王磊磊.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及“解決措施”[J].科教文匯,2008,(1).
[4]田中良.高校貧困生心理狀況分析與對策.中國高教研究,2005,(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