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集群行為是網絡普及的產物,在帶給大眾便利性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帶來了新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采用哪些對策進行干預是我們研究的目的。
網絡集群行為大學生價值觀調查分析
價值觀,是人們對價值問題的根本看法,是人們在處理價值關系時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的總和。青年時期是人的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它是后天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文化、教育方式等情況下逐漸形成的。網絡作為虛擬的社會環境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網絡集群行為就是指基于互聯網產生的相對自發、不可預料、無組織的以及不穩定的情況下對某一共同影響或刺激產生的網絡互動行為。最近,大家常見的各種“門事件”就是典型代表。
一、網絡集群行為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通過我院的調查問卷研究發現,當前大學生參加網絡集群行為的事件主要有:(1)涉及官員貪污腐敗的事件;(2)涉及社會“公平”和“正義”的事件;(3)涉及倫理道德的事件;(4)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話題;(5)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事件和話題。這些熱點問題在社會上也吸引了無數的網民加入討論,網民的態度以及社會、政府對網絡熱點事件的態度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成型有較大的影響。
1.價值取向多元化與價值目標功利化
由于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人的言論或網絡行為對大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使他們原來比較單一的價值判斷逐漸變成以是否有利于個人生存和發展作為指導其行為的根本標準,價值取向逐漸偏離主流價值觀,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屬性。在一些論壇和博客里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表現,這也使得青年大學生的關注點更多地集中于生活、娛樂層面,沖淡了對高尚道德理想,對人性全面發展的追求。這些在客觀上助長了青年大學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趨利避害,價值目標短期化、實用化、功利化。
2.追求自我彰顯個性與道德觀念的弱化
青年大學生具有較強的逆反心理,渴望自主選擇,追求自我,互聯網正好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空間。他們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可以隨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其行為的隨意性大大加大,價值判斷、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會被扭曲和破壞,容易放縱自己的行為,從而淡化了道德的觀念。
3.網上便捷的交往手段與現實人際關系的冷漠
網絡交往方便、即時,可以使交流雙方在輕松的心情下表達情感、思想。避免人們面對面交流的尷尬與話題限制。但是網絡交往是虛擬的,以字符為交流工具的,缺少了面對面的語言交流。因而在很多時候大學生體驗的是一種虛擬的情感、成就,當他們面對現實世界的各種問題時時常會出現不能適應的現象,他們更多的傾向在網絡中尋求幫助和慰藉,用虛擬的“人機交往”替代現實的“人際交往”,在網絡中回避直接面對矛盾,逃避現實世界,盡量減少對周圍人們的近距離溝通和接觸,這樣的結果就導致了他們對親情友情的淡漠,造成在實際社會中冷漠的人際關系。
4.倡導社會公平公正與法制觀念的淡薄
青年大學生正處在血氣方剛的年齡,他們對社會中出現的不公平或不公正的事件反應比較敏感和迅速,有時又苦于在現實的生活中找不到合理的渠道來反映,就選擇運用網絡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在網絡中向網友述說自己或者自己身邊人受到的遭遇,在眾多的網民經過圍觀甚至是網絡的判斷中,不斷尋找著事實的真相,直至把謎底揭開。但是,很多的網民特別是青年大學生在參與尋找真相的過程中,卻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問題:法制觀念比較淡薄,有時甚至做出一些違法法律的事情,如在人肉搜索過程中擅自攻破他人的網站密碼,竊取他人的隱私,將他人的隱私隨意公布在網絡上。
二、網絡集群行為下青年大學生價值觀的干預對策
在信息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大學生作為新事物的積極倡導者,他們在價值觀方面呈現出價值取向多元化、價值目標多樣化等特征。因此,我們必須面對現實,結合網絡時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新特點,不斷創新網絡德育工作的新模式,盡量減少網絡集群行為對大學生價值觀的負面影響,使網絡成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幫助大學生構建積極健康的價值觀。
1.堅持價值觀的教育,增強其鑒別能力
大學生對社會熱點事件的把握判斷,主要依靠他們自身的鑒別能力。降低網絡集群行為中不好的因素對大學生的帶來的不良影響,就應該努力提高他們自身的鑒別力、抵抗力。這是根本性的措施。因此,我們要著重引導大學生掌握正確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辨別的能力,使他們從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中選擇有價值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并通過自我實踐和鍛煉,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形成正確價值觀。
2.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幫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網絡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容易誘發大學生價值觀念的世俗化和工具化,陷入物欲陷阱,迷失方向。因此,必須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要讓大學生認識到人不僅是物質實體,也是精神實體,在追求物質滿足的同時,更要追求精神享受;在謀求個人利益的同時,還應對社會做出應有貢獻。自覺做到物質和精神、自我和社會的統一,從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建立一支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
教師要成為既懂思想教育藝術又懂網絡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工作者,改變傳統價值觀教育中過于簡單化的狀況,以網絡為主要工作領域,適時監督、管理網絡狀況,及時溝通信息、參與討論,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以保證其身心健康發展。
4.加強大學生的民主法制教育,成為守法網民
目前,社會及政府在網絡的管理和監督上還存在著監管不力的現象。因此,我們要對學生進行民主與法制等方面知識的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法制觀念。通過教育讓學生認識到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一樣,也具有相應的游戲規則,只有大家共同遵守網絡道德和法律規范,才能保證網絡空間擁有正常秩序。否則,沒有規則的游戲最終會摧毀整個互聯網。
參考文獻:
[1]李景源,孫偉平.價值觀和價值導向論要.新華文摘,2007,(22):34.
[2]鄧希泉.網絡集群行為的主要特征及其發生機制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10,01:103-107.
[3]丁靜.時尚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J].學海,2010,(5):208-212.
[4]周可衛.互聯網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0,(3):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