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現狀不容樂觀,由于家庭、學校、社會及學生自身的原因導致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對策是轉變重技能輕人文的辦學理念,加強人文課程建設及人文精神滲透,營造具有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高職學生人文素養人文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招生數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學生也將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加強對高職進行人文素養教育,把高職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是一個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除應具備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技能外,還應具備以人文素質為支撐的其他素質。從目前現狀來看,高職院校應加大對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力度。這是高職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要。實踐證明,高職院校為社會輸送的人才僅僅掌握某方面技能是不夠的,在人格方面應該是健全的。
二、當代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現狀及其原因
1.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現狀
一是人文知識缺乏。在知識層面上,主要表現為人文知識普遍欠缺,語文基礎較差,有些學生寫作業時錯別字連篇,詞不達意,寫不好文章的大有人在;文史哲知識貧乏,我在講課時問道:開國大典閱兵時的武器為什么是“萬國牌”的?有的學生說是買的、有的說是借的。上課講到“九一八”、“三大改造”時,學生也是一片茫然。
二是自身修養較差。由于人文素質不高,高職學生自身修養較差,不注意文明禮貌,不注重儀表和形象,有的人喜歡說粗話和臟話,缺乏恥感,精神世界空虛;有些高職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準則,不關心他人,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一些學生與人發生矛盾時,埋怨對方,積極進行反擊,缺乏寬容的態度和氣量。
三是人生觀和價值觀錯位。一些高職學生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意識較強,信奉到讀書是為了“找工作,多掙錢”,有的學生將個人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對金錢、權力、地位的追求和占有上。由于價值追求物質化,導致高職學生不思進取、無所事事,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2.人文素養缺失的根源
家庭方面的原因。許多家長在認識上存在誤區,以為孩子上學就要讓孩子學習教科書的內容,家長熱衷于買各種練習冊,認為提高學習成績才是王道。家長認為看課外書耽誤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不給孩子買人文方面的課外書。有的家長重視孩子特長的學習,認為孩子學了琴棋書畫,就有了“素質”。相當多的家長忽視對孩子們思想道德教育,更忽略對孩子人文素養的培養。
學校方面的原因。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許多學校對學生衡量的唯一尺度是分數,關心的是有多少學生考入重點學校。為了在升學中多考一些分數,學校的課程有主科和副科之分,思想品德、歷史、藝術等副科課程常常給主科讓路,即使安排一些這樣的課程,授課者也難有優秀骨干教師。由于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就使得學生升入高職院校后人文素養先天不足。
社會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金錢的誘惑,有些人喪失良知,見利忘義,失去了道德底線。另一方面,當前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就業壓力增大。高職學生為了給就業增加砝碼,熱衷于把大量時間用在學習專業技能以及取得各種技能證書上,不在乎沒有用證書來衡量的人文素養的提高。
自身方面的因素。高職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熱情與本科院校的學生有較大差距,這也是他們人文素養不高的原因。由于缺乏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缺乏學習熱情,他們把學習的目標定位于應付考試。由于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學習方法,高職學生課外對文史哲書籍的閱讀少之又少,影響到他們感悟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三、加強高職生人文素養教育的對策
1.轉變重技能輕人文的辦學理念
高職院校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里的高素質主要包括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兩部分。多數高職院校以培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為教育模式,由于過分地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導致學生人文素養嚴重缺失,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生,這對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極為不利。這種教育模式已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轉變重技能輕人文的辦學理念。
2.加強人文課程建設及人文精神滲透
首先,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其教學內容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資源。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說到底是要使學生學會如何“做人”。
其次,開設人文社科選修課。高職院校由于學習年限較短,技能實訓任務較重,沒有時間開設大量的人文素質教育必修課程,但應開設文學、歷史、哲學、倫理學、藝術、法律等人文課程作為公共選修課,要求學生必選一兩門,并將這些課程納入學業成績中。高職學生通過學習一定的人文知識、可以培養他們的情感,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第三,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在專業教學要滲透人文教育,特別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有意識地把人文精神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愛崗敬業、改革創新、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等品質,積極發揮專業課在提高人文素質方面的作用。
3.營造具有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生的發展與環境的好壞息息相關,構建具有濃厚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讓學生們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陶冶情操。一是要重視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建一些突出人文主題的景觀,形成濃郁的人文氛圍。在圖書館中也有意識地增加人文社科類圖書資料,為學生學習人文知識提供便利,鼓勵學生讀人文書籍;二是重視校園“軟文化”建設;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專題講座、人文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誦讀經典、文藝演出等,可以使學生從中學習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美化心靈,充分感受人文精神,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
4.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首先,無論是公共課教師還是專業課教師都要不斷擴大自己的人文知識面,除了具備廣博堅實的專業教育知識外,還要加強人文知識積累。其次,教師要具有人格魅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寬廣的胸懷、豁達的品格,不斷修煉自己的德行,以深厚的人文精神感染受教育者,對學生起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再次,教師要對學生施以人文關懷,尊重學生的人格,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總之,教師不僅成為學生的知識傳授者,更要努力成為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在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形勢下,高職院校要把對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只有加強對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才能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最終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周秀娥.構建高職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體系的思考與實踐職業基本素養[J].文教資料,2006,(31).
[2]李桂蘭.加強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淺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