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背景下,中國的西方音樂史研究有了較大的發展,思路的深入、方向的拓寬、方法的多元,使得研究成果也出現了重大的突破。文革造成的研究隊伍的斷層,有了很大的彌補。在解放思路,開放國門的時代呼喚下,我國對西方音樂史的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并涌現了許多優秀的研究成果。
改革開放西方音樂史研究發展成果
一、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西方音樂研究發展及成果
1976年10月6日,“四人幫”反革命集團覆滅,舉國歡騰;197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徹底打開了人民思想上的枷鎖;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總結經驗,以民為本創新,找到了一條振興中華的道路,這就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迅速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回顧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每一次改革開放的突破都是以思想解放為先導。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社會主義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的歷史性變化。這個變化的根本原因源于思想解放。可以說,思想的解放和意識形態的創新,是社會政治進進步重要動力。30年改革開放的事實充分證明,思想解放與社會政治的進步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改革開放過程,就是一個新舊思想觀念的碰撞過程,是一個新的思想觀念戰勝舊的思想觀念從而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就整體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是一個新的思想觀念戰勝舊的思想觀念從而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
1.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西方音樂史研究的發展
思想的解放也為我國的西方音樂史研究帶來寬松的政治環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圍。我國西方音樂史研究比文革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大家在對待西方音樂史的態度上呈現出在積極和熱情之余又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謹慎和保守。盡管如此,我國在文革結束后的這段時期,所有關于西方音樂史的研究成果都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門學科的日益完善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這一時期良好的文化氛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各大專業音樂院校逐漸恢復正常的教學工作。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專業音樂教育工作逐漸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隨著教學工作的步入正軌,西方音樂史在我國高等院校的專業教育地位也開始得到了恢復并日益加強,此外,西方音樂史作為一門學科也日益受到了各大專業音樂院校的重視,他們相繼開設了西方音樂史課程,并相繼招收從事西方音樂史研究的研究生,開始培養專門的研究人才,研究力量日益增強。
(2)音樂期刊的恢復及發展。1976年3月,隨著“文革”的將近結束,《人民音樂》等音樂刊物逐漸復刊,為我國音樂研究及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改革開放后專家學者的新思想新成果逐漸見諸各大音樂期刊,逐漸引起更多的學者的參與,在社會上也引起了一定的反響。刊物也逐漸介紹西方學者的著作,為中外音樂交流搭建了溝通的橋梁。
(3)學術交流會的增加。1984年8月,中國當代音樂史上首次西方音樂研討會在京召開,由《人民音樂》和《音樂研究》兩刊承辦。來自全國各音樂院校及研究單位的理論工作者約40人參加了會議。代表們總結過去的研究經驗和教訓,也分析了研究現狀的種種不足,并就西方音樂史研究的目的和任務展開了討論。此次會議的召開有利于學者們徹底擺脫過去的研究誤區,他們逐步建立起學科意識和學科責任,使研究工作沿著科學的軌道發展。1986年5月,由天津音樂學院主辦的美國音樂研討會在天津召開。與會代表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學及研究人員80人,會議期間舉行了九次學術報告會,代表們就美國的作曲家、音樂作品、流行音樂、音樂表演、音樂教育狀況等課題展開了廣泛交流。會議還成立了以許勇三為理事長的美國音樂研究學會。1987年10月,由天津音樂學院和《音樂研究》編輯部聯合主辦的蘇聯音樂研討會在天津召開,與會代表50余人,收到論文、譯文40余篇。會議期間成立了以吳祖強為理事長的蘇聯音樂研討會。天津音樂學院將此次會議論文匯成專輯發表。
2.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西方音樂史研究的成果
(1)西方音樂史著作的問世。《西方音樂及其流派》《西方音樂史略》《外國音樂簡史》《歐洲音樂史話》《西方音樂史教程》《外國音樂史話》《西方音樂史》相繼出版。其中,有7部是由我國學者編著而成,一部譯著。李應華的《西方音樂史略》和錢仁康《歐洲音樂史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2)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寬。對于西方音樂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以往的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和民族主義音樂的研究,而是逐漸將目光轉向了西方近現代音樂的研究;不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歷史縱向的研究,而是更多地向相關姊妹學科進行了橫向相關研究;不再進行集體研究,而是更多的發揮個人思想,這一時期的著作以及學科研究多為個人研究,不再是集大家之言,雖著作中仍然有明顯的時代背景的印跡,但已經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初景。
(3)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各大音樂院校逐漸復課,西方音樂史由以前的公共選修課轉變成了專設的研究學科,有更多的學生選擇這一專業,進行專門的學習。教育隊伍也逐漸壯大。
二、改革開放中期,我國的西方音樂研究史的發展和成果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將祖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迅速向前推進,從整體上扭轉了我國的政治和經濟局勢,而且也改變了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反資”現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經濟生活中主導地位的確立,政治環境進一步寬松,我國的整體音樂研究環境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廣大音樂家在“南巡講話”的鼓舞下,逐漸擺脫了由于多年政治運動而在心底留下的陰影,開始了在自己領域內積極而執著的探索和研究。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國迎來了西方音樂史研究的春天。
1.改革開放中期,我國的西方音樂研究史的發展
(1)專業院校專業隊伍的發展。“文革”后,音樂學專業開始招收研究生。經過老一代專家學者的精心教授,我國培養了新一代西方音樂研究的生力軍。畢業后這些研究生有的成為高等院校老師,有的成為音樂期刊編輯,有的選擇繼續出國深造,學成回國后帶來新的思想和學術成果。他們為西方音樂史研究開拓了新思路,活躍了學術空氣,增添了成果。他們教授的學生有的也逐漸成為中國研究西方音樂史的主要力量。為西方音樂研究貢獻出他們的力量。
(2)各類出版物的不斷涌現。以《人民音樂》為首的5種音樂期刊在改革開放時期復刊之后,就不斷涌現有一定學術水平的音樂期刊,其中主要為各大音樂院校創辦的期刊。這使廣大的專家學者、教師學生有了發表個人見解,了解他人學生成果的平臺。國門的開放,也使我國涌現出了更多學習外語的專門人才,這對我國研究西方音樂的進程又大大加快了速度。
(3)交流的增多。這一時期,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營造了有利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促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此同時,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世界貿易組織的加入等,都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的條件,也為學術研究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我國的西方音樂史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最為明顯的特征是大量有關西方音樂的學術會議陸續召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990年5月14日~18日“第一屆美國音樂研討會年會”在山東藝術學院舉辦,同年的7月1日~6日,第二屆外國音樂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代表主要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外國音樂教學人員及研究人員,共計40余人。代表發言主要論述了西方音樂史學界的發展狀況、史學觀和方法論以及我國史學學科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此外,大家還針對具體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展開了討論。
1991年1月28日~2月1日,“第五屆音樂理論讀書研討會、西方音樂史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舉辦方為《中國音樂學》編輯部和中國藝術研究員音樂研究所外國音樂研究室,與會代表為來自全國各地的二十余位音樂理論工作者。此次會議的議題為“基督教對西方音樂的影響”。
1998年4月14日~16日,“第三屆西方音樂研討會”在中央音樂學院召開,會議由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聯合主辦,與會代表有來自全國各省市的研究人員20余人。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西方音樂史的研究方法”,收到論文20篇。于潤洋、高士杰、李應華、蔡良玉、黃曉和、王哺、楊燕迪等先后進行發言。
2.改革開放中期,我國的西方音樂研究史的成果
(1)著作的不斷涌現。由于國家的重視,人民的需要,由國務院決定,先后組織2萬余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問世。其中的音樂舞蹈卷也飽含了我國的音樂學專家學者的幾十年的研究結晶。《西方音樂通史》《西方音樂文化》等幾部有份量的作品出現,至今仍為很多專業類院校作為專業教科書。《歐洲音樂史簡編》《簡明西方音樂史》《世界音樂史話》《西方音樂漫話》等著作也不斷涌現。
(2)對于西方音樂研究,有了更細化的學科研究。研究上的細化使得各學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更有力地發展。諸如西方音樂史研究方法論、(如蔡良玉的《我國西方音樂史研究方法回顧》);通俗音樂史發展、(如鐘子林的《搖滾樂的歷史和風格》、洛秦的《爵士百年興衰錄》);對于作曲技術的發展史的研究(如許永三的《西方交響樂發展綱要》);對于音樂國別史的(如蔡良玉的《美國專業音樂發展簡史》、黃曉和的《蘇聯音樂史》〈上〉)。
三、我國現階段西方音樂史研究的發展及成果
自21世紀以來,外部環境的影響,時代的進步,使得我國對于西方音樂史的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1.我國現階段西方音樂史研究的發展
(1)專門人才的培養。隨著國門的開放,很多專業院校的學生能夠在國內學習一定基礎類課程后,到歐美等國家進行更深一步的學習和研究,也有更多的學者能夠頻繁出席一些國際交流會議,并有更多機會到國外進行訪問學習。
(2)信息產業的發展給研究帶來方便。我國現已有2.5億網民,高效、便捷的電腦和互聯網,早已成為人們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伙伴。這對于研究西方音樂史的專家學者,教師學生,更是有了極大的幫助。不但能在國內網站上了解國內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還能直接閱讀國外網站的文獻資料,實在是一件讓人欣喜之事。這也促進了國內很多相關網站的成立,例如中國音樂學網、中央音樂學院網、中國音樂學院網、上海音樂學院網、天津音樂學院網等等。
(3)西方音樂學會成立。2004年5月17日,經中國音樂家協會批準,西方音樂學會正式成立,并于2005年3月27日召開了第一次會議。西方音樂學會全稱為“中國音樂家協會西方音樂學會”,直稱為“西方音樂學會”,學會英譯為“SocietyforWesternMusic”,縮寫為“S.W.M.”。學會成立后,于2007年4月召開了第二次會議,并通過了學會的章程。學會的成立對于西方音樂各學科的建設及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2.我國現階段對西方音樂史研究的成果
(1)譯作的更多出現。如《西方文明中的音樂》,[美]保羅·亨利·朗/著,顧連理、張洪島、楊燕迪、湯亞汀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19世紀音樂史》[德]格奧爾格·克內普勒著,王昭仁譯,人民音樂出版社;《二十世紀音樂》[法]瑪麗一克萊爾·繆薩著,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6月;《歐洲中世紀音樂》[美]杰里米尤德金/著,余志剛譯,中央音樂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雖然有很多的反面的聲音,認為一味的翻譯國外作品,有悖于研究西方音樂史本身,但是,只有更多地了解他人思想,外部經驗,才能在學術上少走彎路,少碰釘子。
(2)研究隊伍分布合理,隊伍壯大。在各地各大音樂院校,均有專業過硬的學科帶頭人,他們不但搞學術研究,還為各大院校培養了合格的專業學生。由于各大高等普通院校近年來對于西方音樂史的公共選修課的普及,對教師隊伍的不斷需求,音樂學院有了更多的選擇此專業的學生。這門專業正向著繁榮未來穩步發展。
四、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當然,任何事物在發展的進程中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現在普遍存在學生中的目光短淺,沒有開闊的國際視野;閱讀量較小,有的西方音樂史研究方向的學生竟然沒有完整看過一部專業大部頭書籍,只是現抱佛腳,死記硬背些對考試有益的篇章。這些不足之處,就需要師生共同努力。譬如,導師為學生每學期制定讀書計劃,制訂一定的論文題目,并讓學生自選題目獨立完成一些論文;在學好英語的前提下,多學幾門外語,為能了解更多的國際學術界的信息作些努力,將來為我國的西方音樂史研究做出自己更大的貢獻。
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理論,促進了中國對西方音樂史的研究和探討,它不僅為繁榮中國的文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通過對西方音樂的研究更加加深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改革開放30年,在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僅是短短一剎,卻已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鑄造輝煌;改革開放30年,在我國的音樂發展史上可能只是短短的一個小節,但卻是起承轉接向另外一個嶄新的篇章;改革開放的30年,在國際西方音樂研究史上可能只是小小的一個音符,但卻是響徹云霄的嘹亮一聲。
參考文獻:
[1]田青,喬建中,韓鐘恩.中國音樂年鑒(1989年-2001年).北京藝術版社.
[2]當代中國人對西方音樂歷史的觀念變遷.中國音樂學,1997,(03).
[3]蔡良玉.我國西方音樂史專著方法回顧.人民音樂,1998,(09).
[4]葉松榮.關于中國西方音樂史學研究特色的思考.音樂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