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設課程繁多,學生所學難以深入,浮于表面;為“創新”而“創新”,舞臺“真大”;學校時不時組織幾場“大戲”,戲里的學生狀況喜憂難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迷惘的掙扎;教師的生存狀態直接影響了學生的人生觀六個方面,對教育現象中的瑕疵進行了分析探討。
教育現實學生素養課程資源 在社會一片繁華的今天,人們似乎有了一些功夫,恨不得一蹦就是十萬八千里;一天就變為一方首富;講一節課就成為教育專家……
各種事物被“高效”二字美的飄飄欲仙的同時,教育也不甘落后。在改革創新的喜人成績下,也有些不太和諧的音符陸續出現。
一、開設課程繁多,學生所學難以深入,浮于表面
為了提高學生素養,學校真的是全力以赴,精思細想。很多學校響應號召,規定學生除了學習國家課程,還花很多時間學習學校開發的課程資源。
現象一:某規模不大的中學因開發學校課程資源成績顯著,被教育局到處宣揚(一學期開發了40多門校本課程),并要求其他學校參觀學習,在紛繁的書籍面前,參觀檢查者褒貶不一,但領導提倡,又不得不效仿。
暫且不說該校教師開發并帶上這些課程,需要費多大的功夫,耗多少體力,耽誤多少正常的準備課時間,沖擊多少專業課堂高效。單單是學生,即使選學起來,也要費很多精力,有些粗制濫造的東西,無法深入,總是皮毛,像此蜻蜓點水般的課程設置,從根本阻礙了現代學生成長的科學高效。
這些,不僅是城市,縣區職校也在流行,且愈演愈烈。學校似乎也準備為了創新,帶領老師們全力以赴,不惜一切的財力物力。因為這是教育局提倡,是“為了我們的孩子”,一定要把簡單的事做的“不簡單”。
“不簡單”的高效,怕是一種一廂情愿的活動,一些未經仔細推敲的課程違背學生認知規律,白白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造成生命資源的空耗。
二、為“創新”而“創新”,舞臺“真大”
教學行為的創新本無可厚非,但在“創新教學”的今天,各級學校及主管部門的創新似乎離教學的方向愈來愈遠。
當今的聽說課活動,它已漸漸變為教師表演的舞臺,教師在這個舞臺上無所不及的施展著自己的才華,肆意盡情地展現自己,學生也高高興興地配合著老師,甚是熱鬧;這一切看似符合了教育規律,實際教學內容卻少的可憐。職校生已是青少年,固然由于其文化基礎差,但年齡的特點和心理的特點已決定其在教學中不可再與兒童相同,他們雖然在課堂上歡歡笑笑,但課下卻會發現這堂課實則一場夢而已。
最近,課件制作比賽也愈演愈烈,但是比的是誰做得更華麗,誰做的視覺沖擊力更強,即使做得一些效果與課程講授內容沖突,甚至無關也在所不惜。其實,課件制作的真正目的是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不是整堂課是課件的天下,讓課件在“藝術感染”下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一個團隊,而現在仿佛每一位教師都突然成為了各方面的專家,每個人都在編寫著自己的所謂的校本教程,里面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淺薄和斷層,知識缺乏連貫性。
……
三、學校時不時組織幾場“大戲”,戲里的學生狀況喜憂難辨
今天的學校為了展示素質教育成果,大型的展示活動真的甚多。因為領導參觀評價,所以那場面還真能和央視的春晚爭個高低。
一段時間,學生又變成了克服種種困難的專業小演員。雖然自己很不情愿,但班主任還有主管教師在盯著呢,諒你也不敢造次。緊鑼密鼓,星期天,節假日,甚至上課期間停課排練。直至領導群姍姍而來或中途短路。或大功告成或忽然煙消云散。大功告成者,各級領導專家們眾口一詞,聽上去贊不絕口,仔細斟酌聊勝于無。
殊不知,我們這些可憐的孩子為了應對這些,要犧牲多少歡笑時間,賠上多少休息時間,甚至耽誤多少學習知識時間。更可悲的是像曇花一樣,節目給領導、參觀者看過就急速地凋零,不留一點痕跡。孩子們對此也沒有一絲留戀。節目中途煙消云散者,可能是領導公務繁忙不能蒞臨指導,學生教師實際是心中竊喜,不可惜自己的努力付之流水,校領導也是舒口長氣。
在這期間,學生的素養提高了嗎?身在其中的老師個個心里最為明白,但也只是無奈地一笑而已。最擔憂的是孩子在疲于此事的同時,只好疏于學習本應學會的知識。更有甚者,剛剛適應新的學習規律也會因為排練過于疲憊而開始打破,很長時間內的學習狀態進入不了正規。
繁華節目后面暴露著學校辦學水平“高效”提升的各種缺陷。
四、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理論和道理總是說起來簡單,但當今職校生的狀況不管承認與否,都是令人擔心的。我國的職校生一般都是一層層淘汰下來的,他們由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漸漸的什么都不是了,甚至是累贅是負擔了,有的家長還以此為恥,羞于談及。由此可想而知,我們的職校生是一些什么樣的人了,他們大多不僅僅是學業成績差,心理素質也差,逆反心理強的主,總地來說就是人生的失敗者。
其實,在我國接觸職業教育的人都知道這個現實的存在,大多數職業教育的教師也是敬業的,但當教師面臨四五十個這樣的孩子的時候,不知這句話的意義還有多少,難道你要讓教師把這些所有的孩子都能教育好嗎,還是在這樣的開放的大環境下只有班主任才有批評學生的權利下?
五、迷惘的掙扎
且不說中小學生的學習意愿是多么單薄,且以興趣、考試、將來打住,大學生的心路可不是如此簡單。
為自己的喜好而努力者有,又有多少?為養家糊口而努力的恐怕是占大多數。他們在校一方面學習,又一方面為即將到來的走上社會而做無盡思考。學習的路上,社會實際又是他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影子。總之,真的是一步一徘徊。
于是,自我控制意識強的人還可以一邊學習,一邊探索出路;自我調控力差者則會坐立不安,無所適從,渾渾度日;更有甚者被生活、學習的困難所嚇住,思想封閉或了卻塵世。
六、教師的生存狀態直接影響了學生的人生觀
教師要晉級,要出研究成果。于是,教師隊伍有的人在潛心鉆研,提升自己的同時恩澤學生;有的則在以自己的利益為準繩,與自己有利的絲毫不懈怠,與自己利益遠些的,置之不理或裝糊涂,得過且過,絲毫沒有為學生負責的意識。
還有,學校也有諸多難處。教師隊伍說是超員,實際嚴重缺乏,生病的多,代課的也多,不同班級,學生接受的教育也不相同。
最令人不安的是,教師道德素養參差不齊。有些教師的無德甚至給學生造成心理上的傷害。教育部門雖然千方百計地引導,但還是不是盡人意。
所有這些,不是個別學生個別教師個別學校的問題,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指導思路有時有些地方不盡人意?是否是我們有些教育者為了緊跟時代快速發展而忘了思考導致如此?教育者是否該放一放個人的功利,實實在在地坐下來理清思路,辦好我們的教育?而非跟著社會上的一些浮華現象飛。
教育的對象是人,是我們的孩子。教育是大事,不僅僅是教師的大事,父母的大事,更是國家的大事,孩子是一點點長大,教育也應是一點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