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青年自組織的正面影響
1.迎合學生需求,豐富校園文化
高校青年自組織既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大學生接觸、參與和建設校園文化的載體之一。由于學生需求的多樣化和客觀條件的限制,高校的各種正式組織很難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要,大學生自組織可以從中起到調節和補充的作用。不同類型的青年自組織,根據組織成員的需求,結合自身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它們不但彌補了正式組織的不足,為大學生旺盛的精力提供了表現和釋放的渠道,而且還使他們的各方面能力在實踐中得到培養和鍛煉,為大學生展示自我、張揚個性創造了條件。青年自組織拓寬了大學生的活動范圍,對滿足大學生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促進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激發大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對豐富大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高校要充分發揮青年自組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和熱情鼓勵能滿足大學生正當需求的青年自組織,大力發展校園文化。
2.拓展交往領域,提升社交能力
高校青年自組織的成員來自不同的班級、專業、院系甚至不同學校,有些青年自組織還有社會青年的參與。大學生通過參加青年自組織,認識了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地域環境、不同身份地位的朋友,擴展了自己的交往半徑,成員之間頻繁交往和密切接觸使得其視野更加開闊,個性更加鮮明,性格更加完善,學會了競爭與合作,學會了尊重和理解,提高了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大學生在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中也豐富了學生的社會角色,充分鍛煉了學生對各個角色的認知能力和扮演能力,從而促進大學生個性和能力的全面發展。同時,在正式組織中由于各方面的限制難以為每個學生提供組織領導、施展才華的實踐機會。而自組織以共同的興趣、愛好相聯系,有共同的價值取向,注重群體內部的交流、聯系與合作,他們通過自定的規范自由地開展活動,能夠充分挖掘個人的潛能,鼓勵、培養和發展個體的個性,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促使其正確認識與評價自己,使得大學生感到自己為他人所接受、所承認,因而每個成員的自身價值能夠得到比較突出地展現。
3.搭建聯絡平臺,實現信息互動
高校青年自組織是學生之間自然形成的群體,具有媒介功能、調節功能和監督功能,是學校管理學生的有效載體和手段,可以起到聯系社會與學校、學校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作用,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開辟了一個了解、掌握大學生思想變化規律的窗口。高校正式組織在信息傳遞中雖然速度很快,但方式過于單調,內容較為單一,往往是自上而下,具有強制通知的色彩,易導致形式主義的弊病,引起成員的反感,不易被認可,信息逐級傳遞也容易產生曲解誤解現象,而且反饋不足,很多信息難以掌握。青年自組織的信息傳播則主要是一種人際傳播,組織成員在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過程中,頻繁交往和密切的接觸使得其信息渠道更加暢通,傳播的內容則更為豐富多樣,涉及工作、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式組織可以通過青年自組織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生活情況,正式組織的信息也可以通過青年自組織的渠道向學生傳達,彌補正式組織信息傳播渠道的不足,實現良好的信息互動和信息全覆蓋,有利于正式組織目標的實現,有利于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引導工作。
二、高校青年自組織的負面影響
1.容易成為校園不良信息的擴散渠道
由于青年自組織成員間接觸頻繁,聯系緊密,內部信息傳播、信息交換很快,組織文化的特性也決定了其信息傳播的隨意性很強,這往往使之成為小道消息和謠言的傳播者和制造者。自組織成員間的信息也容易受到成員個人主觀好惡的影響,出現一定的傾向性,一種正當的信息、觀念,在經過青年自組織若干人傳遞后容易變味和褪色,甚至成為謠傳。有時出于維護本群體或者個人的利益,自組織負責人或成員會有意無意地制造和散播小道消息或者謠言,制造思想上的混亂,干擾正常信息的溝通,影響正式組織內部的團結,妨礙學校正常工作的開展。還有一些在正式場合不宜宣傳的內容,在青年自組織內部的交流和溝通時就顯得很普遍,這在很大程度上滋長了彼此間的落后思想觀念。
2.容易成為大學生違法亂紀的土壤
積極進取,健康向上是高校青年自組織的主流,但也存在少部分以消極思想、低級趣味為共同點的破壞型自組織,成為影響校園乃至社會穩定的不安定因素。一些因考試失敗、戀愛受挫、求職不順、不被老師喜歡、同學關系處理不當等原因引起心理失衡的學生容易形成不同心理基礎的小群體,他們自甘墮落,不求上進,人生理想迷失,對低級庸俗的東西產生興趣。這些群體人數雖然不多,但排他性較強、感情色彩很濃,加上大學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血氣方剛,易沖動,盲目性強,缺乏社會經驗,很容易受社會上宗派思想和江湖義氣的影響,被落后勢力所左右,產生畸形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消極的群體文化氛圍。這些青年自組織成員在處理事情時,往往只講感情,不講紀律;只講義氣,不講法規。一旦發生了不利于本組織內部成員的事,他們就不分是非曲直、相互包庇、彼此袒護,破壞班級學校的和諧統一,做出違反校紀校規甚至國家法律的事情。例如集體逃課曠課,打架斗毆,參與非法宗教活動等。
3.容易導致學生“去個性化”行為的發生
當學生個體融入群體中時,單個學生的個性特征“淹沒”在群體中,學生原本具有的責任感和自我認同感就會在群體活動中得到弱化,其活動主要體現這一群體的“個性”。“去個性化”的學生往往覺得處于某群體之中,自己僅僅是群體中的一員,別人不易覺察出自己的言行,自己不會承擔不良行為所招致的譴責,責任由所有參與的同學共同分擔。“責任擴散”后,每個人的責任觀念淡薄。在青年自組織中同樣存在著“去個性化”現象,組織成員的行為受群體壓力的影響,使種種風險和特殊的人際互助在伙伴期待和個人義務感的作用下更容易成為現實。“去個性化”導致部分學生削弱了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容易沉溺于沖動、無理性和不負責任的行為之中,很少去考慮行為的后果,做出一些也許是學生個體單獨時根本不會做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韓德強.淺論青年自組織的興起、特征及對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
[2]董悅.青年自組織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08,(3).
[3]張姝.高校學生中的自組織——“群”[J].中國青年研究,2008,(3).
[4]張雪銀.構建和諧校園背景下的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