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厘清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得知高等職業教育模擬仿真式課堂教學遵循的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采用“知行并重”的思想。進而圍繞“這是什么?怎樣做?為什么要這樣做?還存在什么問題,怎樣改進比較好?”這四大問題,處理好高等職業教育模擬仿真式課堂教學中知與行的關系。
高等職業教育模擬仿真式課堂教學知行關系“模擬仿真教學”起源于50年代的德國,是指人為地創造經濟活動仿真模擬環境,作為信息技術、經濟類等專業的實踐教學場所和教學組織形式?!澳M仿真教學”也可理解為一種實踐教學方法。它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比較側重于訓練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創設一定的仿真環境,讓學生在簡短的課堂教學中學中做、做中學。其中學會做是重點。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關鍵要解決好學和做的關系,也即知和行的關系。是先知再行,還是先行再知,還是知行合一。知又知多少,才能行;行又怎樣促進知?
一、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
知與行是中國傳統哲學中關于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兩個命題。“知”的涵義為知道、知識、求知、認識等意思;“行”的本義為道路,引申為行為、行動、踐履、踐行等意思,包含有實際操作、實踐活動等意義。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比較有影響的有兩種:
(一)“行先知后”論和“知行并重”的思想
早在戰國時期,荀子繼承孔子的“學思結合”“言行一致”的思想,對先秦時期各家的知行觀做了總結,提出了自己的見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圣人也?!避髯拥闹饕^點是認識來源于實踐中的耳目聞見,知來源于行,又指導行。
毛澤東在1973年的《實踐論》中也談到:“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的?!泵珴蓶|認為人的認識過程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感性認識來源于人的實踐經驗?!案杏X經驗是第一的東西,我們強調社會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意義,就在于只有社會實踐才能使人的認識開始發生,開始從客觀外界得到感覺經驗。一個閉目塞聽、同客觀外界根本絕緣的人,是無所謂認識的。認識開始于經驗——這就是認識論的唯物論?!钡歉行哉J識僅僅出于對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認識,因而要把這些感性認識上升到認識過程中更為重要的理性認識階段,再將理性認識指導人的實踐行動,才能取得透徹的知識,達到真正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p>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不論是荀子還是毛澤東,都意識到行先于知,求知的目的是為了行,但要行之無過就要知指導行。因而,知行并重,二者不可偏頗。
(二)“知先行后”論和“重知輕行”的思想
孟子與荀子師同孔子,但與荀子的知行觀恰恰相反,他提出人的知識、認識能力等都是先天固有的,不是從后天實踐中獲得的。他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他提倡知識的先天性,排除了后天的實踐性。
在中國哲學史上首先明確提出“知先行后”命題的是北宋的程灝、程頤。他們以“天理”為最高哲學范疇,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而“天理”是“吾心”固有的,人求知不必向外物求索,只須反求吾心之天理便無所不知了。他提出的“致知格物”就是“知先行后”,并且以知為本,行為末,表現為重知輕行的傾向。
明代的王陽明針對二程的“知先行后”論雖然提出了“知行合一”論,他認為知和行相互依賴、相互包含,不分先后,知即行,行即知。但是他卻混淆了知行的區別,“我今個說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從“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中我們不難看出,王陽明雖然提出了“知行合一”論,但在思想上還存在知先行后、重知輕行的觀點。
一直以來,中國受二程和王陽明的知行觀影響較大,重知輕行的思想對人們影響較為深遠。
二、模擬仿真式課堂教學中的知與行的關系
現行“模擬教學法”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大致有兩種:
1.所謂模擬教學法是指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師指導學生模擬現實生活中的角色,以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強化相關技能的教學方法。
2.所謂模擬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講授過程中針對講授的具體內容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使學生身臨其境思維器官與操作器官并用掌握所學知識。
兩種解釋歸結起來,就是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一定的知識,然后再通過模擬場景進行實踐操作讓學生掌握或者鞏固所學知識。
從表面上看,它遵循的是“知——行——知”的路線。但從本質上看,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本身就來源于實踐,是一切前人在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學生在接受這些知識時,僅僅出于表面的、膚淺的認知。從而需要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逐步感悟,掌握其中的本質內涵,最終更好地運用到現實的工作生活當中去。也就是它遵循的實際上是“行——知——行——知——行”路線。也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它的培養目標是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層面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它的教學既要注重知識性也要注重實踐性。因而是知行并重的一種教學模式。
知是讓學生知其所以然,讓學生擁有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的知識能力;行是讓學生學會技術和能力,成為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技術型人才。
在“模擬仿真式教學法”中,教師先要教會學生最基本的理論知識,比如在公共關系課程中要教會學生策劃活動方案,首先就要教會學生策劃活動方案的基本原則、策劃過程以及活動方案的寫作。然后學生才能根據這些基本的理論知識進行活動方案策劃。又如在教會學生處理危機公關這一技巧時,要教會學生危機公關的處理原則、危機產生的原因、危機的特征。這些知識不僅讓學生明白怎么做,還讓學生明白了為什么要這樣做??梢哉f沒有這些基本的理論知識學生就無從下手,沒有這些基本的理論知識學生就抓不住這項技能的本質要義。
但是單單讓學生知還不行,還要讓學生會“行”——也就是會做。這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而“模擬仿真式教學法”創設情景的用意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熱情。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運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來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問題情景的激發下,經過大腦的分析、綜合、加工,將知識轉化為技能。這一轉化過程,學生不僅僅是對知識的簡單重復,有時候甚至會激發出創造性思維,使認識由量變產生質變。然后將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際中去,最終實現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與素質提升的目的。比如,在策劃活動方案的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生依據策劃活動方案的基本原則及策劃過程來確定方案的目標、對象、主題、形式、內容、時間、地點、過程、經費,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策劃方案的技能技巧,還通過團隊協作激發了創造的靈感,做出了富有創意的活動方案。
三、模擬仿真式課堂教學中的知與行的關系處理
模擬仿真式教學既然知行并重,那么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如何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就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難題。
“一個人的知識,不外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部分?!薄耙磺姓嬷际菑闹苯咏涷灠l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惫湃说慕涷灷碚撚泻芏啵呗毟邔=逃^程中如果過于側重理論教學,則變為了本科教育;但理論教學過少,又變為了職業中專教育。高職高專教育遵循“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的理念。何為夠用?模擬仿真式課堂教學,就是模擬實際場景,拋出在此情此景出現的問題,驅使學生去探索“這是什么?” “怎樣做?” “為什么要這樣做?”“還存在什么問題,怎樣改進比較好?”學生能夠解決好這四大知識點,基本足矣。
作為實踐性教學,“怎樣做?”是模擬仿真式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在做中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在做中將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也就是在“做”中培養學生的四大職業競爭能力:崗位操作能力——能熟練運用技術(技巧)和知識完成一項具體工作的能力;職業綜合能力——完成一項整體性工作任務的能力;職業發展能力——任務組織、優化和職業遷移能力,甚至是把握機遇的能力;職業創新能力——對工作的反思、問題的解決和技術的創新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商務簽約儀式禮儀的時候,首先要教授學生什么是簽約、簽約儀式的準備工作有哪些、簽約儀式的座次怎樣安排、簽字儀式的程序有哪些等知識點。對于教學難點,還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掌握知識點。比如簽約儀式的座次安排為什么是客方主簽人在右,主方主簽人在左?因為這是遵循了國際慣例以右為尊的原則。以上這些都是屬于理論教學的內容。但是不進行這些理論的教學的話,學生就無從下手。理論教學之后接下來就要讓學生模擬場景進行實踐操作。
理論教學以精簡為主,重點在于實踐教學。理論教學僅僅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要讓知識轉化為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學生真正去親身體驗。它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一般來說,實踐教學環節占用的課時是理論教學課時的兩倍時間。
在商務簽約儀式的模擬仿真操作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籌備和執行。從會場的布置、人員的分工、材料的準備到整個儀式的執行,都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生以黑板為后幕,以課桌為簽字臺,以講臺為發言席,將教室布置得有模有樣。每位同學都在胸前佩戴自己的標志牌。依照設計好的程序,每個人都參與到簽約儀式的活動過程。由于準備充分,整個活動進行得還是很順利,而且大問題沒有出現,但是出現了很多小問題。學生經過模擬訓練之后認為,實踐操作與設想有很大的差異,經過實踐掌握了基本的技能技巧,并發現很多細節問題。通過實踐發現問題,以后的工作就會避免出現此類現象。
在教學過程中,知和行是融合在一起的。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斷地循環反復。而實踐和認識之間,每一循環一次,都會進化到更高一級的程度,最終實現技術的創新。
高等職業教育不僅強調職業技能,同時還強調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知行關系,就能真正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培養出技術應用型的高技能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首義.論行為導向教學法——“模擬與仿真教學”實效.職業技術,2008,97.
[2]郭超.儒效·傳世名著百部之第21卷.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
[3]毛澤東.實踐論.人民網,2000-12-29.
[4]郭超.告子章句上·傳世名著百部之第19卷.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
[5]郭超.傳習錄中卷·傳世名著百部之第50卷.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