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基礎上,獲得運用語文的能力。作文是學生運用書面語言描繪多彩的世界、真情實感的心靈勞動的表現。寫作水平的高低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然而,在平時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發現,很多學生沒有材料可寫,或表情達意不夠流暢、正確、生動,歸根結底是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語言經驗。那么如何才能豐富學生的語言呢?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言簡意賅地向我們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書讀得多,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會寫得好,筆下就會生花。看來,有效的課外閱讀是學生積累語言,提高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加強課外閱讀,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獲得語言的積累,情感的沉淀,從而自然地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使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產生和諧的美,真正讓豐富的課外閱讀成為學生寫作中的一個亮點。只有這樣,作文教學才能長上騰飛的翅膀。
創作興趣是寫作的主要動力。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實際就是觀察和感悟生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對其中的社會生活會與自己的現實生活進行對比,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這些看法長期聚集于胸,便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傾吐欲望,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語言表達出來,于是寫作變成了一種主動行為。即使不會主動創作,當老師要求寫作,學生看到作文題時,也會自然地把長久積聚于胸的想法與情感訴諸筆端,從而寫出內容豐富情真意切的文章。這里的欲望和共鳴其實就是寫作興趣的具體表現形式。同時,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對作品中的寫作技巧、基本手法以及作品的風格會進行分析歸納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期待嘗試寫作。正是這些“欲望”、“共鳴”和“期待嘗試”成為了學生主動寫作的強大動力,學生寫作不再是一種被動行為,而是主動的。這些興趣源于課外閱讀。所以語文教師要追求高效的作文教學,必須加強課外閱讀,努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才是根本之路。
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堂的重要延伸。現行語文教學都是范文式的,語文教學主要立足于對這些范文的閱讀教學,由學生模仿這些范文的遣詞造句、選材構思、立意謀篇及結構布局,從而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在經歷長期的模仿后,學生便會掌握最基本的寫作方法,進而進行獨立創作。但僅僅局限于課本上數量有限的范文學習還是不足取的,這就需要更多的作品提供給學生模仿。所以豐富的課外閱讀便是滿足學生需求的最好形式。語文教師普遍認識到課外閱讀在作文教學中的作用,所以都將其作為課內教學的有益的補充和延伸,甚至認為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外閱讀可以提高學生寫作主題的深度。寫作的目的不僅要反映現實生活,作者也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情感反映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思想主題。特別是名家名作,其主體往往反映了深廣的社會現實。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尤其是名家名作,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悟作品中滲透的作家的思想感情并與其產生共鳴,這樣在創作中,會自覺地將這些共鳴、感受和認識表現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主題。正因為受名家名作深廣主題的影響,學生作文的主題也會在不自覺中變得深廣。
許多學生認為,課外閱讀不就是多讀幾本書嗎?其實這是對課外閱讀的狹隘認識。現實生活值得學生閱讀的內容不僅是幾本書或幾篇文章,而是廣泛而深刻的現實生活。這里的“閱讀”一詞的含義,不僅是讀書本身的含義,更包括對現象的觀察、思考和認知。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范圍逐步擴大,生活方式逐步多樣化,人們感知現實生活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借助影視、媒體、網絡等途徑感知的生活內容同樣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有了這樣的素材積累,何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苦惱?
呂叔湘先生說過:“凡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益于課外閱讀。”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正確認識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營造寬松的環境,留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走進課外閱讀的繽紛世界。
沒有課外閱讀就沒有作文教學。課外閱讀對作文教學起著舉足輕重的決定性作用。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深入課外閱讀是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樹立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