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定位學說為基點,以中職改革示范校后續發展的生命力為著眼點,探求異質性定位對中職改革示范校建設的意義,并結合學校建設內容,闡述特色內涵、創建動機與培植路徑。
關鍵詞:異質性 特色 示范校
隨著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辦高質量、高水平、高吸引力的中等職業教育成為辦學者的歷史重任。中職改革示范校建設是名校創建的一個載體,它推動、豐富并完善著中職學校的內涵發展。深入實踐“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與“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并通過師資隊伍建設來有效保障項目推進,保障學校積蓄足夠的發展能量。而要真正建設成為一所全國示范性的中職,筆者認為:除了實施同質性的改革外,創獨具異質性特色將是其長遠發展的生命力。
一、解讀異質性定位
職業學校建設與經濟發展、企業用人需求休戚相關,在構建職業學校特色品牌定位的道路上,來自成功企業的文化建設與管理理論指導必不可少。以“打造品牌”為中心,以“競爭導向”和“消費者心智”為基本點的定位學說,就是企業營銷的指導理論。而創異質性特色學校,就是提升職業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創新示范、飛躍發展。異質性特色,就是在實踐“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深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建設本校“與眾不同”的品牌特色,使之成為全國示范。
因此,筆者所在學校將“創建異質性、特色鮮明的示范校”作為辦學類型定位,把“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奠基、為溫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作為辦學宗旨定位。并按照這樣的思路來引領示范校建設創異質性特色:回歸教育之本,構建以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為核心的職業教育;傳承溫州文化,打造基于溫商精神的創業教育體系;立足區域經濟,創新具有溫州特色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二、異質性特色定位緣起
在高職示范校建設的基礎上,2010年,國家又提出了中職示范校建設計劃。通過建設,項目學校成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提高質量和辦出特色等方面的示范學校,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發揮了骨干、引領和輻射作用。總結高職示范校建設的成果與教訓,圍繞中職示范建設的目標任務,筆者所在學校確立了“基于異質性特色創建”的示范校建設之路。
三、異質性特色內涵與培植路徑
1.回歸教育之本,構建以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為核心的職業教育
據調查,職業核心能力與職業價值觀是求職競爭的重要條件,也是晉職成功的內核所在。因此,對學生加強理想、信念、世界觀的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展,職業素養提升教育被分解為職業理想、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與職業技能培養,前三者是根基,后者是支撐與表現形式。職業技能培養一直是中職學校教育的重點,備受關注并得以落實;而素質培養部分往往力有不逮。因此,在這個特色的培植路徑上,需要有抓手、有載體去強化職業素質提升。
(1)理念先行,整體規劃。通過深入的企業調研、畢業生訪談、師生研討交流、專家培訓,讓“素質+技能=就業”深入人心,形成共識。從業者的勞動態度、職業精神決定了其技能的發揮水平,綜合能力則決定著后續的發展。因此在規劃中,我們以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工程為載體,以專業德育體系建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寬廣基礎靈活模塊”課程體系構建與綜合學分制評價體系建設等項目為抓手,培植特色。
(2)培訓跟進,堅固基石。基于以上構思,筆者所在學校從統一思想認識著手,開展教師培訓。通過聽報告、開講座,對教師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教學理論加以更新。組織全體教師參加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專題培訓,學習職業核心6大能力點的培養方法與評測辦法;分期組織老師參加行為導向教學法等具體教學方法的培訓,組織課堂觀摩、教學設計比賽、交流匯報會、學生成果展示等活動,鞏固課堂教學改革成果;提倡將核心能力的培養融入到日常教學的相關環節,個別滲透加綜合訓練,以此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做優做特德育精品活動,使之成為學生自覺自主參與的項目。
(3)科學實施課程建設。學校課程是特色形成的源泉,科學建設課程體系是特色培植的必經之路。不同的課程體系有著不同的目標定位,筆者所在學校構建了“平臺+模塊”課程體系,設置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門化方向課程、素質拓展課程。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為目標,著力解決目前中職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需要、就業崗位脫節等比較突出的問題,按照工學結合的課程開發思路,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專業課程體系。
(4)技術支撐,評價保障。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模式改革,都需要有相應的評價制度加以引導并保障其推進。學校專門成立了素質拓展中心與督導評價處,具體負責學生素質拓展培訓、評價、非專業技能類的校本認證與教育教學督導、監測、考核等工作。另外,由信息技術處負責技術支撐,實施基于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數字化校園建設,擬建成涵蓋學生專業認知、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環境認知、準職業人管理、學業綜合評價、頂崗實習、技能鑒定、多證書擴展和就業信息傳遞等綜合性的管理平臺;提供針對性的職前課程和網絡化學習資料,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自主化、網絡化學習的新特點;建立學生成長電子檔案,實現過程化管理與多元化評價,滿足以職業素養提升為核心的教育評價的需要。
2.傳承溫州文化,打造基于溫商精神的創業教育體系
把溫商精神和區域文化融入到創業教育體系中,是溫州獨有的中職教育特色。基于溫商精神的創業教育體系主要是把“敢為人先,善于創業”的溫州人精神融入創業教育中,將創業教育的形式從理論教學的模式解放出來,通過案例交流和考察等實踐等方式,讓學生走入溫州真實社會,從小商店到企業,從個體戶到企業家,感受實在的創業故事,體會創業精神、培養創業意識、提升創業能力。
溫州學生的創業精神似乎與生俱來,夢想當老板的占大多數。因此,學校針對性地設計創業實踐鍛煉工程,通過舉辦校園商貿節,讓學生體驗艱辛與收獲;建設校內創業基地,提供學生創業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創業能力;重點專業學部開設創業工作室,建立“師導生創”的創業教育模式;設立學生創業發展基金,幫助學生開設創業門店;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建設校外創業教育基地,開拓創業教育空間。
3.立足區域經濟,創新具有溫州特色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依托溫州區域經濟的特點,發揮溫州民營經濟優勢,實現校企合作共贏,探索“校企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依托溫州輕工業、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支柱產業,主動服務區域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重點打造四個與溫州泵閥、電器行業、IT行業、汽摩配等行業直接對接、產學互動良好、人才培養質量高的品牌專業,不斷增強對區域先進制造業尤其是輕工業的服務能力和引領、輻射作用。
(1)克服低、小、散,走集團化辦學之路。溫州的職業教育與溫州地方企業有著相同的特性,即低、小、散,很難形成規模效應。為此,將“合作互利”作為職業教育發展之脊梁,牽頭組建由曙光中學等8所學校及中國亞龍科技集團、中國特福隆集團等80多個企業行業參與的跨區域、跨校際、跨城鄉、跨行業的溫州市職業中專聯合體,成為溫州市首家職教集團的牽頭單位,有效的整合資源,開創多渠道多形式辦學的新機制。
(2)校企合作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實施“一個專業一個企業”工程,筑巢引鳳,小資金撬動企業大資源,引企業、行業到學校,幫助企業解決場地問題,幫助學校開辟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新途徑,形成有特色的“企業學校”“教學工廠”。找準校企利益切合點,建立起由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實訓、實習管理機制,形成以學校為主體,學校與企業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的實踐教學機制,保障校企合作健康持續發展。
按照“教學、生產、培訓、技術服務”于一體,進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硬件和軟件建設。學校提供實訓場地和部分生產性實訓設備,企業投入部分配套設備,實現由消耗型實訓向生產型實訓的轉變,實現校企雙贏的合作機制。同時引入企業文化,提升實訓基地建設內涵,形成職業基礎能力訓練、職業崗位能力訓練、職業崗位訓練的實踐教學環境。
(3)實施三段式校外實踐教學。溫州缺少大規模的國有企業與外資企業,難以滿足職業學校集體性的實習、實訓需要,將專業實踐教學模塊化,通過實施“專業認知—工學交替—頂崗實習”三段式校外實踐教學,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工學交替教學案例,實現校企一體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目標。
(4)局部推行具有行業背景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為充分發揮高職院校、中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優勢,發揮職業技術教育為社會、行業、企業服務的功能,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學校和溫州市職業技術學院、浙江亞龍教育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三方積極探索中高職人才培養一體化改革和中高職課程銜接工作,合作開辦電氣技術應用專業“雙元制中高職一體化實驗班”。實現目標一體化、課程一體化、教學一體化、管理一體化、評價一體化。
人、財、物大力投入的示范校建設重在內涵提升,是立足于發展的創新,學校發展、教師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在建設中,無論辦學模式改革,還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只有服務于學生發展的需要,才是有價值的改革創新。同樣,異質性特色的定位與培植,離不開對現實市場、企業行業與學生需求的深入調研,離不開對學校資源、政策指向與同類學校特色的深刻分析,更離不開持之以恒的堅持與不斷反思完善。
參考文獻:
[1]謝洋.高職示范校建設:從問題中尋求突破[N].中國青年報,2009-11-30.
[2]岳德虎.基于SWOT的高職示范校“后示范”建設[J].教育學術月刊,2011(10).
(作者單位:溫州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