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勢下的技工英語課程的生命力來源于服務技能人才培養的價值定位,高技能人才培養視野下的技工英語教學應打破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突出語言應用能力及創新精神的培養。
關鍵詞:高技能人才培養 英語 課程改革
21世紀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公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我國要進入人力資源強國的行列,不僅需要科學家、工程師和管理人才,更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高技能人才培養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支撐。技工院校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陣地,應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技工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
隨著我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企業對技能人才英語應用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職業崗位對英語應用能力的需求也越來越廣泛,英語已經成為高技能人才的一項必備技能。現行的技工院校英語課程對能力的培養明顯不足,致使學生的英語技能滿足不了企業發展的需要。技工院校英語教育必須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以滿足新形勢下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技工院校英語課程的價值定位
技工院校英語課程應根據技工院校自身特點,以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的高技能人才為導向,以與專業緊密結合、大力發展職業崗位核心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為出發點,著力培養學生的各項語言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職業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信息交流,為學生提升職業競爭能力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技工院校英語課程創新
以高技能人才培養為導向,就是要以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為目標,進一步明確技工院校英語課程改革創新的指導思想,并將這一指導思想貫穿于教學改革的各個環節,體現在課程實施的全過程中。
1.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出發點,構建合理的技工英語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是實現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技工院校英語課程體系是針對各行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設計的知識、能力結構體系,應打破語言知識學習的線性流程體系,重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重點突出對與職業領域相適應的語言應用能力以及實踐精神、創新精神的培養。具體做法是將這一指導思想貫穿于技工院校英語課改的三大“課程”中。
(1)基礎課程設置。基礎英語重在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教材的選擇應體現綜合性,內容應富有時代性,聚焦科學技術、西方社會文化等知識,定位現代文化素質的培養和國際視野文化知識的熏陶,通過大量閱讀擴充學生的詞匯量,并增加其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采用語篇分析及任務教學法,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語段意旨及明晰文章主題思想的能力,同時加強模仿寫作訓練,增強學生對漢英文化差異的語言感知能力。
(2)后續課程設置。后續課程包括提高課程和行業(專業)英語課程。提高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和語言技能,采取必修、選修有機結合的方式,適應不同層次學生訓練和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需求,并為行業英語教學做好鋪墊。
(3)聽說課程設置。聽說能力一直是“中式”英語教學的“軟肋”,也是長期以來英語教學“重閱讀、輕聽說”的結果。技工院校英語課程的設置尤其要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利用語言實驗室豐富的音視頻媒體資源,開設基于計算機技術的聽說課程,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聽說訓練和實踐的機會,確保其各項語言能力的協調發展。
2.以應用為核心,改革技工英語課程教學內容
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崗位英語應用技能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貼近專業設置,突出專業應用,精心整合教材,不斷開發校本教材,實現教學內容的三個“指向”。
(1)指向專業學習者。不同專業的學生職業崗位定位不同,專業背景不同,需求也不相同。同時,學習者在“聽說讀寫”四個主要技能上所達到的不同高度和層次決定了不同的教學定位。為此,教師應進行崗位需求分析,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特點,根據其實際情況來組織和編寫教學內容。
(2)指向工作場景。教學內容應選用真實語料,真實語料應來自真實的工作場景,所選內容應與目標語場合直接關聯,應把鮮活的職業內容素材引入英語教材和課堂,讓學生學到活生生的職場語言。
教材的前沿性體現為教材內容的“新”和“活”,教師應密切關注行業發展最新動態,及時引入行業新詞、最新典型案例等,使教材貼近行業前沿。同時,教師應培養和提高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學生收集資訊的過程既是學習真實語料的過程,也是拓展知識、擴大視野、追蹤高新技術、提高專業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的過程。
3.以能力形成為目標,變革技工院校英語課程教學模式
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是判斷英語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準則,據此應變革課程實施的方法和途徑,促成課程理念的三個“轉向”。
(1)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和認知需求,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根據專業內容和實踐技能要求,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鼓勵、引導學生多角度探求問題,自主尋求答案,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
(2)教學方法從單一轉向綜合。在教學手段上,改變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的chalk—talk教學模式,注重現代教學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多途徑刺激學生視聽感官,激發學習興趣。在組織手段上,改變單一的“滿堂灌”的學科教材講授模式,將項目作為課程內容的載體,按照項目的相關性而不是知識的相關性來組織課程,通過任務驅動、小組合作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從“書本上學習”轉向“工作中學習”,從“學校教育”轉向“終身教育”。高技能人才培養視野下的英語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改變了傳統的以知識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突出訓練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運用英語的職業能力。課程實施的途徑由書本轉向工作,即在工作中學習,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工學結合”成為錘煉語言能力的新途徑。還要在職業中學習,持續學習、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力,充分實現英語課程作為工具課程、人文課程、素質課程的職業價值。
高技能人才培養視野下的技工院校英語課程改革實踐中,教師是關鍵。英語教師既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也是知識的篩選者,其學科素養、專業能力以及對行業知識的通曉程度都極大地影響著課程改革的成敗。教師這個群體應積極加強自身建設,全面開創服務于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技工院校英語課程改革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何志燕.新形勢下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考試周刊,2009(19).
[2]屠克.淺談大學行業英語課程改革[J].教育探索, 2011(5).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