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其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已經成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積極倡導和推進的一項重大變革。
關鍵詞:職業學校 人才培養 工學交替 模式 改革與創新
如何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這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中面臨的一個熱點難點問題。“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其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已經成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積極倡導和推進的一項重大變革。
一、職業學校推行“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職業學校通過“工學交替”,把企業和學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的學習場所由學校延伸到了企業,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可以教育自己,激發自身的學習熱情,養成積極工作的態度,理解社會對人才標準的要求,豐富社會工作經驗,掌握畢業后就業所需的知識和職業技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2.有利于促進職業學校的健康發展
職業學校通過“工學交替”,可以使學校更好地了解企業等用人單位的需求,從而使學校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辦學方向。此外,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工學交替”時,實際上教師自己也在實行“工教交替”,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升華,教學思想、策略和方法也在不斷變革,教師的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升。
3.有效滿足了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通過“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企業與學校加強了聯系,既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的可靠保證。學校運用企業資源,按照企業的用人要求擴大了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規模,企業利用學校也建立起了高技能人才的儲備基地。此外,在參與職業教育的過程中,企業利用學校資源開展員工培訓,既提高了員工素質,也激發了企業的活力。
二、推行“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企業對學生“工”的安排與教學要求有差距
“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是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學校在構建與實施“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時一定要注重知識、能力、素養的多元化。但在推行“工學交替”的過程中,很多職業學校因盲目適應企業的需求,過度刪減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忽視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導致出現學生的工作崗位與所學專業不對口、工作崗位簡單化等問題,不少企業只安排學生從事簡單工序的勞動,很少安排輪崗,很少安排有經驗的技術工人擔任指導師傅,學生“工”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淪為企業的廉價勞動力,大大降低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2.校企雙方文化存在沖突
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類型,學校在與企業合作實施“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學校文化和企業文化必然會存在一些碰撞,有時還會產生學校和企業間的摩擦與沖突,甚至會出現工作上的不協調、排斥、堵塞現象,導致合作后并未發揮協同效應,阻礙了“工學交替”的有效實施。如何將兩種文化的碰撞力更好地轉變為推進“工學交替”,促進學校發展和學生成長的持續動力是解決問題關鍵。
3.師資隊伍難以滿足實施“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
由于“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特殊性,“工學交替”的實施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必須熟悉相關崗位的操作過程,要求教師能夠真正成為“雙師素質”教師。但當前職業學校師資主要來源仍然是高校本科畢業生和研究生,少數教師從行業企業引進或是聘請行業企業從業人員擔任兼職老師,學校專任教師尚缺少企業實際鍛煉的經驗和實踐動手能力,企業聘任的兼職教師也缺少相關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從而導致“工學交替”人才培養的質量難以保證。
4.教學過程管理不到位
目前,很多職業學校在實施“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沒有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忽視了對學生“工”的教學過程管理,使得學生在“工”的過程中出現教師的教學性指導不到位,加之實習學生身份的特殊性,相關企業也是疏于管理,如果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生的崗位實踐出現“放羊式”的自由松散狀態,就會影響“工學交替”的質量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三、如何在職業學校有效推行“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
1.要選擇好合作企業
合作企業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擔負著的重要職責,學生在合作企業中的“工學”效果將直接關系到“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敗。因此,選擇好合適、對口的合作企業,是實施“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所在。必須選擇管理嚴格、服務規范、社會聲譽好的企業,且該企業有合作的意愿,有用于“工學交替”的較多數量的空缺崗位,企業相關負責人對“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較為認同,在此基礎上找準校企雙方利益共同點,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2.要加強校企文化的融合
職業學校應當把企業文化教育納入學生教育的整體規劃,使學生在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上更符合企業的需要。在精神文化上,吸收先進企業文化理念,把企業所崇尚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質量觀念、效率觀念及敬業精神等要素滲透到學校的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核心理念中去,從而使學校精神與企業精神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在制度文化上,把企業文化中所倡導的優秀職業道德、嚴明職業紀律等制度和規范融入到學校制度文化建設之中;在物質文化上,校內實訓場所、教室的布置應凸顯企業特色,要體現行業與專業的發展趨勢、企業成功人士的資料、企業用人的最新要求等等與職業息息相關的內容,以便能讓學生感受到行業的日新月異,增強自身學習的緊迫感和學習的動力,有利于學生在“工學交替”過程中順利完成由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
3.要打造“雙師素質”教學團隊
職業學校必須打造“雙師素質”教學團隊。首先,要建立校企人才交流機制和“雙師素質”提升制度,通過從企業引進、到企業掛職鍛煉等途徑,增加校內專業教師的企業實踐經驗,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其次,要結合專業指導委員會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立,按照教師職務任職資格,積極聘請相關企業中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來校做兼職教師,建立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人才庫,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到最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通過他們在和學校教師共同進行教學活動中,促進學校教師向“雙師素質”教師轉化,改善專業教師隊伍結構。
4.要建立“二元”教學管理體系
在“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校企雙方必須建立“二元”教學管理體系。即在“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之前,校企雙方就要簽訂合作協議書,明確“工學交替”由校企雙方共同協商、共同管理、共同組織落實,并要建立定期回訪機制、信息反饋和問題調處機制、合作聯誼機制等,確保在“工學交替”的過程中做到管理人員落實、合作內容落實,并對教學過程進行全程監督考評,實現從學校質量監控和企業質量監控兩方面對教學質量進行控制。
(作者單位:安徽池州市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