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德育課教材教學模式上進行探索,通過對課前、課堂、課后內容的精心設計,力求使學生樂學、愛學,真正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德育課 教學 模式設計
如何在德育教學課的教學活動中滲透素質教育的觀念,真正貫徹“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教育理念,筆者在多年從事技工學校政治課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優化教學模式,逐漸形成較為穩固的教學程序。
一、明確教學目標,把握教學主體思想
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教學主體思想,這是教學模式的首要組成部分。從教學的具體情況看,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而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逐步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教師必須對每一節課進行精心的策劃,科學的創意。尤其是德育課,不僅應為學生的智商(IQ)培養服務,更要為學生的情商(EQ)教育服務。從長遠角度看,德育課更應偏重情商(EQ)教育,注重學生潛能開發,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
所以,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選擇授課內容和方式方法。
二、構建科學的教學程序,完善教學模式
1.設計課前研究,讓學生主動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堂課是否成功,不應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要目的,應以是否真正使學生有所發展為標準。所以,教師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很重要,這就是必須讓學生有較強的興趣。根據《德育》教材的編排內容,每開始一個新的專題內容之前,教師都要給學生設計一個和授課相關或有聯系的課題,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去搜集資料。比如第一冊第一節課是“譜寫新的人生”,這一課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講授這部分內容之前,我們設計了和授課內容有聯系的問題,讓學生去搜集有關“潛能開發”的科學資料,讓他們認識潛力,了解自己,樹立堅強的信念和勇氣。并把他們的感受和疑問拿到課堂上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討論,充分暴露學生思維,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然后師生共同學習這一課。這樣就能較容易地讓學生認同課本知識,反思自己的行為習慣,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同時,通過這種相互交流的教學模式,也能優化師生關系,共同創建民主化的教學氛圍。
課前設計課題有很多優點:它不僅調動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學生動腦想問題。所以,課題設計要合理,既要與課本內容有關系,又不能等同于課本內容,而且形式應多樣化。
2.精心設計新課導入,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德育課應注重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此,教師在每一堂課都必須對學生心智有所啟發,有所指導,因此,能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新課導入內容的引導非常關鍵。
德育課有其自身的特點,每一章每一節都有其即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內容。所以,新課導入必須緊扣課題,同時又要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我們德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材料,又提供了最好的教學手段。所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精心組織新課導入的內容,既有新意,又有科學性;還可以使學生直觀感受教學內容,形成互動教學。
3.課堂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
德育課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樹立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教師讓學生每節課都學有所得,有所提高,既掌握了知識,又啟迪了思維,還培養了學生的道德情操。因此,嚴格地說,上好每一節課,都是一種挑戰。課堂教學必須不斷創新,從科學研究的成果來看,創新思維是人人都有的天然能力,而課堂教學又是開發學生這一潛力的主戰場。所以,必須讓學生養成勤動腦的習慣,這就很有必要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去創設問題場景,讓學生來解決問題,而這些問題必須具有鼓勵學生思考、推斷,需要對許多相關的知識進行綜合、聯系、概括才能回答的問題。所以,提問什么問題、問題有沒有啟發的實際意義,這本身就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比如,在講授“知法守法,預防犯罪”這一節時,我們沒有把精力過多地放在知識的講述上,而是在認真分析了許多案例的基礎上,精選了幾個有一定難度的案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最后,讓學生去斷案。在學生分析案例的過程中,他們必須仔細去閱讀課本,領會課本內容,明確案件性質,才可能做出較為準確的結論。而這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必然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開發學生智慧潛能,同時也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4.多種教學方法交替使用,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作為德育課教師,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越來越感到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已成為德育課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發展而教,不要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而是要把他們當成獨立發展的個體,尊重學生人格尊嚴,滿足學生認知需求。
德育課從內容設計上看,也非常適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在講授“正確對待人生”這一節時,我們設計了一節演講課,就“理想與現實”“順境與逆境”“競爭與合作”“人生觀”“價值觀”等等主題擬了一些演講題目,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這種形式,鍛煉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認識能力,同時,也使教師更加了解學生,融洽了師生關系,活躍了課堂氣氛,為教師進一步傳授知識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實踐中,實例演示法能激起學生興趣,而辯論法則更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其他各種教學方法也都有其各自的優勢,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來選擇。教師把各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能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5.布置課后實踐探索題,延續課堂教學
德育課的課堂教育固然重要,但課外實踐更為重要。我們課后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課題,尤其是具有探索性的內容,成為德育課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從德育課本身的內容來說,主要是為實踐服務的。德育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促使學生服務于社會。所以,通過實踐讓理論聯系實際,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課堂教學的目的。
課后布置的實踐性問題,既要密切聯系課堂授課內容,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時還必須讓學生愿意去做。所以,對這部分問題,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同時關注實現的可能性,比如可以布置學生閱讀一些優秀的教育性圖書,尤其是具有創新思維培養的書籍;也可以促使學生自己去選擇觀看一些革命歷史影片;還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以此來檢測學生自己道德品質的修養;另外也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去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鍛煉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德育課所倡導的主流,通過這些實踐性的操作活動可以促使學生把課堂知識應用于實踐,進而達到服務于社會的目的。
總之,德育課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只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提高教學質量才能落到實處,才會真有成效,也才能真正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作者單位:山西省長治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