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技工學校語文教學中,實施“滲透式”教育成為人們的共識。教師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挖掘教材的魅力,引起學生的共鳴,使教材高效地發揮作用,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并不斷培養美好的品德。本文就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心理教育的“滲透 ”、法制教育的“滲透”及環保教育的“滲透”進行了探索分析。
關鍵詞:語文教學 滲透 德育 心理 法制 環保
語文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也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為了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受到道德熏陶教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用自己的人文知識把作者傾注在文章中“情”滲透給學生,使學生和作者感情相通,從而受到知識與情感的教育。在教學中包容著復雜的聯系,因此就需要我們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注重知識的滲透,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下面筆者僅就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做四個方面的分析。
一、德育的“滲透”
德育內容幾乎在各學科的教材里都有所體現,各學科的課堂教學都應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渠道。職業學校的許多學生的特點是智商不低,但情商不高,自我約束能力和紀律性比較差,克服困難、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自覺性和毅力不強。
技工教育的學生在社會上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成才,固然有能力方面的問題,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想品德問題。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針對此類學生的特點來進行德育滲透教育,才能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在語文教材中很多內容都是進行德育的好教材,通過歷史事件、人物,頌揚愛國主義、正義感、大無畏精神等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些內容,教師可以直接通過教材對學生進行教育。
如講《人的高貴在于靈魂》,在確立知識目標后,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教師抓住作者在文中舉出的阿基米德、第歐根尼、王爾德這些名人小故事和普通人的事例說明不只賢哲而且平常人也可以有純正的追求。幫助學生建立一種生活理念,即:我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自我精神世界的營造。
根據形勢教育的要求,我們也可以通過選擇適宜的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對學生直接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二、心理教育的“滲透”
多年的教學,筆者認識到技校學生在認知方面的心理特點,即:接受老師,就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接受老師”有著豐富的內涵,最主要是從心理接受。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結合教材中的活動素材,對學生適時進行心理教育,能很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第一,讓學生學會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采取合作式學習,鼓勵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合作,不僅能促進知識技能的學習,還有利于目標分享,信任與責任感等方面的社會學習,形成競爭與合作并存的人際關系。
第二,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在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多一點理解和尊重,多一點關愛和信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覺得“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第三,讓學生學會感動,完善性格特征。當今的在校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因為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會因素的影響,許多學生養成了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關注他人的情感體驗,能為偉大的感情而感動。
在講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師可以在導入時先引“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如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由此導入作家作品,點出蘇詞豪放之中見曠達的特點。然后教師可以用抑揚頓挫飽含激情的朗誦,展示詞的豐富內涵。如果教師始終以自己的激情感染他們,用自己的真情實感撥動著他們感情的心弦,使他們深入領會作品蘊涵的思想感情,那么,學生就會激起高昂的學習熱情,教師就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法制教育的“滲透”
語文教學擔負著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的法制教育幾乎呈空白狀態。在當前社會法制的重要性日益顯著的背景下,面對目前學生法律素養薄弱、行為自律意識欠缺、自我保護能力匱乏以及語文學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滯后的現狀,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發現,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是一種現實、可操作而且有實效的途徑。
例如講授《我有一個夢想》這篇舉世聞名的演講詞時,教師通過介紹演講的背景,使學生體會作者主張的以合法的手段爭取合法權利,以團結代替對立,共同推進社會的民主自由發展。法律知識的滲透不僅要在課堂上傳授,而且也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法律知識,學會運用法律知識。在業余時間我們每學期至少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法律知識演講比賽,指導學生如何寫法律知識演講稿,通過學生收集大量的法律知識和不同的案件,學生在撰寫演講稿的時候就能獲得一些法律知識,在臺上精彩地演講,讓更多的學生學到法律知識。
四、環保教育的“滲透”
新課改形式下,語文教育已經整合出幾大板塊,即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然”與“社會”都是人活動的大環境。在環境的三大范疇中,自然與社會都是外在環境,精神環境是內在的,而外在的環境污染總是由內在的環境的“污染”造成的。所以要解決世人矚目的自然環境污染的問題,必須加強環境教育,改變人們陳舊的環境教育。
在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作為教師要分析和運用好教材,對能與環保教育相結合的教材不能視而不見,避而不談;對不能與環保教育相結合的教材也不能牽強附會,節外生枝。正確的態度是從實際出發,因課制宜,認真吃透和把握教材,善于在語言環境中抓住關鍵的字、詞、句進行巧妙的滲透,這樣既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任務,又進行了生動形象的環保教育,做到一箭雙雕。
例如講授《離太陽最近的樹》這課時,教師朗讀作者對紅柳樹的細致描寫,重點讓學生體會紅柳樹頑強的生命力和偉大的力量,而當時人們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更因為缺乏環保意識而親手毀滅了他們生活中的唯一的綠色,留給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
總之,在21世紀這個知識經濟的大潮中,“滲透式教育”勢在必行,而推行“滲透”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沒有創新的教師就談不上培養創新的學生。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學觀、人才觀和學生觀,使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獲得和諧、充分、全面的發展。為此教師要不斷探討教法和學法,立足職教語文教材,在學習課文基礎上,指導觀察方法,利用課文對學生進行熏陶,才能使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永遠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武紹春、呂衍玉.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探索[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2]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
[3]劉桂英.語文教學中要滲透創新教育[C]. 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九次年會交流論文集,2004.
(作者單位:唐山勞動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