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采取分層次教學和分類考核,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技能訓練,突出技工教學特色;改進考試方式和考核手段,建立“考證促學”激勵機制三個方面,就如何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質量提出了筆者的觀點,旨在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增強學習動力,提升畢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分層教學 技能訓練 考證促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所必需的一種現代工具。計算機知識及其操作技能也已成為現代人們所必須掌握的內容和技能。隨著計算機、多媒體和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在社會各行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技工學校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其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相應職業能力的高素質中、高級技能人才。計算機應用能力是技工學校學生知識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技工學校的生源特點、教學特色及培養目標考慮,搞好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對于提高技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采取分層次教學和分類考核,做到“因材施教”
技工學校的課程一般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班上的學生由于來源不同,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操作技能的熟練程度相差較大,上課時,多數教師沒有“因材施教”,而是采用統一的教學內容和統一的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了整體的教學質量;特別是上機實踐課上所有學生的操作任務相同,導致部分學生因為簡單而很快完成后做與課程內容無關的事,甚至玩游戲,而老師因為還有部分學生操作有問題需進行個別輔導不能發現或有效監督這些學生,從而導致課堂秩序不佳,影響整體教學郊果。所以筆者經常在學生一開始上課時就對學生進行摸底測試,掌握他們各自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和上機操作的熟練程度,將一個班的學生大概分為三個層次,并對這三個層次的學生在上機時提出不同的任務與要求,使他們在上機操作時,始終有事做,時時有事干。例如2011級機械維修高級班的學生,由于來自農村和礦區的學生在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上存在很大差異,其中還有3名來自礦區的學生進校前已是相關計算機專業的大專畢業生,所以就將該班學生劃分為四個層次,并固定為組,在機房坐座位時將各組的學生放在一起,便于輔導和管理。相關計算機專業的大專畢業生為第一層次,稱為輔導組,其他中專、技校等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對這們課程已有一定的掌握,為第二層次,稱為一組,普通高中畢業生中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掌握一般的學生為第三層次,一般多為礦區的子弟,稱為二組,其余的為第四層次,多為農村來的高中畢業生,稱為三組。上操作課時,筆者先給一、二、三個組布置不同的任務,并提出不同的要求后,再給輔導組的3名學生,安排操作與輔導任務,三個輔導學生加一教師,完全能夠指導學生完成所安排的任務,并對三組學生的成績按各自的要求進行評定考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學效果很好。
在學校除了有高級班外,還有中級班,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則采用相同的教材,由于中、高級技校生的知識基礎存在較大差異,如果它們的教學都采取同一個標準,那么,這個標準很難符合實際。因此,在具體實施教學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層次制定不同的教學要求和考核目標。對于高級班的學生,教學要求除了熟練掌握Windows、Word、Excel外,還應強調掌握網絡知識及PowerPoint,考核要求也要相應提高;對于中級班的學生,教學要求熟練掌握Windows、Word、Excel操作,而對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只需作初步了解。考核要求也相應的降低難度。這種分層教學和分類考核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注重技能訓練,突出技工教學特色
當前,技工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主要的問題是上機操作課程占的比例小。根據調查,筆者所在市職業學校中,有20%左右的學生上機實踐課占總課時的比例達不到50%,實際為40%左右,個別學校因為條件有限,這個比例僅為30%,有65%的學生上機實踐課占總課時的比例約為50%,只有15%的學生他們的比例超過50%。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理論教學可常采用多媒體同步教學方式,由于教學直觀,學生很容易領會掌握,但要達到熟練操作和靈活應用的程度還有差距,這就需要任課老師十分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目前,一些學校由于設備不足或技能教學理念不強,理論與實踐課時比例不到1∶1,學生沒有足夠的練習課時,也就不可能有熟練的操作技能,更談不上靈活應用了。所以,按照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特點,學校應該加大計算機教學設備的投入,爭取教學中理論與上機實踐課時比例達到4∶6甚至3∶7或更高。經過這幾年的實驗,對于不同的班級采用不同的理論與上機操作比例,結果有著明顯不同,特別是農村的女孩子較為集中的電子類專業,她們的操作課更應占有較大的比例,使學生在上機實踐中進一步領會要點、練習技能,突出體現技工學校的教學特色。
三、改進考試方式和考核手段,建立“考證促學”激勵機制
考試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評價教學得失的一種手段,也是穩定教學秩序、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試的目的一是檢測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價學生知識水平與能力狀況;二是檢測教與學的綜合效果,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當前,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考試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①考試的形式單純采用筆試或機試。②老師命題的質量不高。③忽視了考證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以上問題容易造成檢測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操作能力不全面、不科學、不準確;或考試作為教學指揮棒對學生作用不明顯。因此,任課教師應根據課程的性質、教學計劃和培養要求,合理制定考試方式和考核手段,最好采用“筆試+上機”形式,并建議筆試為輔、機試為主。在做本課程的成績評定時,應將學生平時上機的成績參與到本課程成績的評定中去,筆者經常采用的成績評定方法是平時上機30%,筆試30%,上機測試40%。另外,教師可考慮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考核與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辦公軟件應用模塊考試統一起來,要求學生在課程學完后統一參加考證。這一方面符合技校畢業生多證制的政策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增加學生學好這門課的動力。這種“考證促學”的做法既體現了學技能、重技能的教學特色,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考證,使學生更加自覺認真地去學、去練,既增強了學習動力,又提升了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操作計算機的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需要計算機教師認真思考在新形勢下如何更有效地促進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推動計算機基礎教學朝著培養全面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方向發展,讓該課程的教學能更好地造就技工人才。目前,各類職業教育院校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模式,作為技工學校的計算機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選擇一種合理有效又符合技工學校教學特點的教學方法,將有利于更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紹中,歐陽葵.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實驗教學現狀及改革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
[2]魏瀅.文科“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分層次教學的實施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
(作者單位:甘肅省煤炭工業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