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大規模引進了包豪斯體系,在80年代已成為我國設計教育的必修課,廣泛應用于設計實踐。它是研究、探討形式美在所有平面藝術中的構成原理、規律及法則,探討用多變的外部視覺形式來保證形式美所追求的永恒性。
平面構成是二度空間的視覺語法,主要是運用點、線、面和律動組成結構嚴謹,富有極強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對于現代視覺傳達藝術的創作實踐來說,能提高思維想象能力、啟迪設計靈感,具有奠基的作用。其最終目的是拓展學生的設計思維、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結合的設計方法,為今后的專業設計奠定堅實的基礎。
伊頓首創的基礎課程中也有類似平面構成的課程,伊頓在其《設計與形態》一書中談到該課程的作用有三個方面:“解放學生的創造力乃至藝術天賦;把創作性的構圖原則展示給今后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學生,讓他們觀察體驗;使學生更有把握地選擇自己的工作職業。”
二、教學對象分析
1.生源素質差異較大,文化和專業基礎相對比較薄弱
中等職業教育是針對初中畢業生。近年來藝術類專業的就業率較高,為了滿足社會需求,招生規模的擴大,中職教育準入門檻也比較低,而由此也帶來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招生錄入時的標準差異上。招生政策上,沒有對專業成績的要求。所以,整體來說,中職的藝術類學生的專業水平并不高。
2.學習比較被動,對自己沒有信心
在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并沒有美術基礎,一遇到動手繪制的課程就沒有信心,產生畏懼感。對于剛接觸美術的學生來說,短短幾周的素描和色彩基礎課簡直就是走馬觀花,對其基本功的訓練幫助不會太大,甚至有的學生根本跟不上教學的進度,在作業的完成上也不如有基礎的同學做得好,久而久之,使得他們認為自己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學習積極性下降,產生放棄的念頭。
三、教學現狀分析
林家陽在《圖形創意》一書中說到:“中國的視覺設計在國際視覺藝術史上以其別具的地位,其美學意義上的典雅和功力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占據了一席之地。但在真正設計意義上創造與西方相比還顯得有些蒼白,主要是由于我們長期以來注重了兩個教育——即美學和技巧,而忽略了創造性思維教育,使得我們在近年國際視覺設計舞臺上無施展余地?!?/p>
三大構成是工藝美術設計的基礎,它被廣泛應用于包裝、廣告、標志、染織、服裝、輕工產品及室內裝飾等現代設計。我們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學習三大構成來培養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探索問題答案的思維形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提高設計綜合能力打下基礎。但是,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卻被模仿的慣性所左右,成了循規蹈矩的八股課程了。部分院校教學內容過于陳舊,表現為輕創新重摹仿、輕理論重制作。的確,無論在遙遠的過去還是在今天,絕大多數的人都善于模仿,而拙于創造。我們現在所用的教材,大多重點都放在探索形式法則的“形式”推敲上。有些教師甚至把平面構成片面地理解成素描之后的又一手工課,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讓學生進行基本形群化和素描化漸變構成上,其結果是學生既不能很好地把握平面構成的圖形創意目的,又導致對平面構成認識的淺層化、簡單化。
四、改進教法與學法,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
1.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利用集體創造意識。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的優越性就在于它能夠面向全體學生,利用學生的智慧相互啟發,由此及彼,互相促進。在講每一個構成形式時老師先舉一些生活中大家常見的例子,先引導學生,然后讓學生自己思考,還有哪些類似的例子。
利用學生自創作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一起來評析欣賞自己的作品,相互學習和借鑒,也會產生更強烈、更濃厚的學習興趣。
漸變——在平面構成當中是通過基本形或骨骼有規律性地、有秩序地變動,包括它們的位置、方向、形狀、大小、色彩等的逐漸變化。它有極強的節奏性,富于律動的形式美。
學生了解了漸變在平面構成中的原理是基本形逐漸變化過程。為加強學生對原理的理解,筆者準備了一些以往漸變構成練習中的學生優秀作業,當把一張張整體統一、形式美觀的學生作品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為之驚嘆,想不到由一個箭頭逐漸變化成一把小傘,居然在學生手中會變成如此美麗的畫面。
因為作品是學生自己動手創作的,就會感覺特別好,學生成就感增加了,自信心高漲了,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提高了。 學生在追求畫面質量的同時,在構思上也有了創新,一定程度上學生對于平面設計方向也得到了知識性的拓展。
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漸變構成作業,筆者出了2個題目:一是參照課本上漸變構成圖形,臨摹一張漸變構成;二是根據漸變原理定義,設計形與形之間的漸變構成。學生任選一題,這樣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照顧到了不同的基礎。
2.賦予點、線、面新的形式和內容,從生活中發現構成美
傳統的平面構成教學中對點、線、面的訓練過于模式化,只講機械式的構成,畫面機械、冷酷。忽視對抽象的造型,老師在教學中應對點、線、面的概念有深入認識,啟發學生發揮其創造力,給予點、線、面新的形式和內容。讓畫面不但是點、線、面的構成,還富有內涵,鍛煉學生的創造思維。啟發學生從生活中找靈感,仔細觀察生活中本來就存在的點線面,并將它們用一定的構成形式表現出來。
如:學習近似形構成時,筆者舉出自然界中花朵的形狀是近似的;衣服的款式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是近似的;不同的表示數字手勢是近似的。然后,讓學生思考還有哪些生活中的近似形。通過學生的積極發言,其他同學也明白了生活中還有這么多的近似。
3.嘗試把色彩部分表現形式融入到平面構成基礎課程教學當中
“新、奇、妙、美”是筆者對作業的4字評分要求,首當其沖便是創新的“新”,當然要實現上述要求,表現手段的使用選擇也是值得重視的問題。傳統的單一教學形式,讓學生覺得平面構成就是畫黑白格子;就是對有關形與平面空間的構成方法訓練,分而治之。學生的作業模仿成分過多,形式味重,創造意味不強,而填格式的構成形式一直沿用。
(1)創新是觀念,大膽突破常規教學。筆者嘗試性的提出將平面構成與生活元素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發揮創造力給予點、線、面新的形式和內容的同時,也包含對生活細節的觀察與把握,工具性能的掌握和運用,多種技法與對象的綜合表現運用等。
(2)奇妙,在于起變化。我們在進行研究和改革中發現,許多學生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學生偏向于單個方向的表現形式和手段上大做文章,設計意識并沒有得到體現?,F有的教學模式與日益發展的設計產業、市場需求存在著不相適應的現狀。教學改革目的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在掌握基本知識技巧和原理的基礎上,學生能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獲得對基本形之間的整合、歸納、概括的能力,力求理解基本形在畫面結構中的內在關系,以學生自己特有的形式把個人的感受和意圖記錄或表現出來。對于啟發學生來說,創意能力的培養才是教學中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最終應用在設計當中。這樣的作品不僅奇妙,而且有趣。要想設計出這樣的作品,除了豐富的想象之外,方法也很重要。
(3)巧妙地運用。巧妙運用是中等職業教育目標中培養學生如何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并形成職業能力的關鍵。怎樣做到深入淺出,復雜問題簡單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課程內容,逐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我們一直在進行著改革與探索。隨著設計教育越來越熱門,與設計有關的課程也越發受到關注。平面構成作為設計專業基礎課,在提高思維想象能力,啟迪設計靈感,具有奠基的作用。而其最終目的是拓展學生的設計思維、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結合的設計方法,為今后的專業設計奠定堅實的基礎。
(4)美觀是結果。我們在探討藝術美的本質、尋求藝術美客觀的根源,都必須堅持藝術美來源于生活,藝術與客觀世界有著密切聯系這一原則。但也不能認為藝術美僅僅是對客觀世界的機械反應、簡單的再現,包括心靈表現。換句話說,在構成藝術美的諸多要素中,包括設計者主體方面的因素。而這些主體方面的因素,熔鑄、體現在藝術形象中,體現設計者對生活的認識、評價、意志、沖動等,也就是物化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審美情感。
比如說平面構成中的漸變構成。畫面先將設計元素、符號進行組合、變構、再創造,體現在平面構成當中表現循序漸進的變化過程。學生逐漸學會將平面關系滲透到構成創意中,注重收集資料、觀察發現題材的能力得到增強。這樣訓練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平面設計當中,既能快速、明確地把握對象物所有形體塑造的畫面,又能很好體現畫面的色彩關系,講究技法的綜合表現力。
4.由形式法則到主題構成
在傳授形式法則時,我們一方面解釋其概念,另一方面要多以優秀案例進行示范教學,因此,如何把教學從形式法則的模仿變為學生潛在藝術能力的發掘,變為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也就是如何實現從模仿到自覺培養創新能力,是構成教學需要解決的基本課題。為了實現從形式法則下的摹仿陰影中走出來,最好的方法就是主題構成訓練,設立一個有意味的主題去研究實現和完善它。也就是在學生基本掌握和理解了形式法則之后,應該設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主題構成作業,如,視覺、知覺聯想部分的 “喜怒哀樂” “酸甜苦辣”等主題性較強的訓練,這樣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創造性的發揮,另一方面還可復習和加深對所學形式法則的主觀認識。
五、結束語
作為教師應把握好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將教學活動作為自身學習提高的機會和過程。理解和掌握藝術教育不斷變化的理念和教學方法?!耙岳蠋煘楸尽备臑椤耙詫W生為本”,老師應該是發現者、組織者、激發者和探索者。以上的平面構成教學改革建議,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取得較好的效果,但還是有不成熟的地方,尤其是對于建立一個完善的適合的設計基礎教學體系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不僅只是在平面構成這一門學科的改革,還應跟其他課程產生聯動關系。
(作者單位:廣西南寧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