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學習”的理念源于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和桑代克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之后,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在教育文獻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
一、有效學習概念描述
1.學習
學習是學生利用教材、設備,通過適當的方法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學習的狀態有無效學習、機械學習和建構學習三類。
2.有效學習
對“什么是有效學習”,學者和專家有各自的看法。美國L.Dee Fink教授認為,有效的學習目標有六個方面,學習深度是逐漸加強的:掌握扎實的知識基礎(Foundational knowledge);提高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Application learning);在所學到的內容、思想、人物和條件之間建立聯系,進行綜合(Integration);學會從人文與道德的角度看問題(The Human dimension of learning);保持學習探究的銳氣與有效果(Caring);提高學習能力(Learning how to learn )。Fink認為,在進行有效學習的設計時,應全面把握上述六個層次的目標。
國內的研究將有效學習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認為,有效學習是指有效率的學習,如有學者認為,有效學習就屬于高效率學習,指能夠真正理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學習,是推動能力和態度發展的學習。
第二類認為,有效學習是指有效果的學習,如學生能學習到終身受用的知識,發展終身受用的能力和培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態度,興趣,動機,意志,習慣等)。有效學習主要是指學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學習。所謂有效學習,是學會學習、發現學習,是知識建構過程。
第三類認為,有效學習應該包含有效率和有效果兩個方面。例如,所謂有效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夠積極有效地運用各種學習資源和學習策略主動地學習,以最少的時間投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它包括學習過程的有效性和學習結果的有效性,一方面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會學”,另一方面又表現在學習結果具有較高的達成度,即“學會”。“有效學習”不僅是指學生有效掌握課本現有的知識,還指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應用,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提高,各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并為今后的終身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有效學習就是那種善于優化我們的學習環境以達到學習目標的學習活動。
學習的層次分析觀點認為,有效學習屬于第三層次的學習。首先它同死記硬背、單純應對考試的學習有著天壤之別。第二層次的學習是同記憶相結合的理解性學習,也稱為嘗試學習。理解性學習的評估不是單純考查記憶,而是要能解決問題。第三層次的學習才是有效學習。也稱適應性學習,這種學習是在理解性學習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更加注意學習的遷移,幫助學習者達到不僅嘗到知識,而且學會學習,能對自己的思維加以思考(元認知)的境界。
二、職業教育中的有效學習
趙志群教授從職業教育的角度分析了有效學習的內涵:在工學結合的現代職業教育中, 有效學習是指學生在真實工作情境中對技術(或服務)工作的任務、過程和環境進行的整體化感悟和反思,從而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的統一。
三、信息技術課的有效學習
信息技術課程在不同類別的學校中地位不同。
《深圳市寶安區中小學生信息技術有效性學習評價標準(試行)》規定:教學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在教師構建的課堂環境中,針對不同的教學步驟,學生有效性學習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具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習目標,積極準備,選擇有效的學習步驟;能夠有效地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獲得有效的學習效果(理論學習/技能學習/情感學習);能夠積極并科學地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做出評價。通過有效性學習獲得創新性地使用信息技術的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夠全面健康地發展。
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有效學習的含義: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四、對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有效學習含義的理解
1.從信息技術課程在職業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來看
職業學校的課程體系包括三類課程:專業課、專業基礎課、普通課。信息技術課同數學、語文等課程一樣屬于普通課,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它的地位遠遠不如專業課甚至是專業基礎課,它的作用就是作為其他學科發展的工具。
2.從信息技術課程本身的特殊性來看
信息技術課同數學、語文等普通課程又有所不同,數學、語文等課程對于學生未來工作和終身學習的影響是隱性的,或是效果顯現的速度比較慢,而信息技術課程對于學生的影響是顯性的、快速的,各行業信息化發展進程需要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各類人才。
3.從高職信息技術課程目標來看
高職信息技術課程目標包含三個層面:必備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和能力,主要是指有關信息技術工具的操作方法;對信息收集、判斷、篩選、整理、處理、傳輸、表達的技能;根據需要自主選擇相關的信息技術工具,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地使用相關的信息技術工具,有正確評價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完成的作品等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對學生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能力,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術發展思維、學會學習、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即能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批判性和創造性地思考、提出、分析問題,設計問題解決方案和進行決策;能主動探索、研究新知識和新技術,在實踐和體驗中構建新的認知結構;能與他人溝通交流,共同分工合作,創作發表成果。
提升信息社會的安全與道德意識,主要是指在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的個人自律能力和個人對信息社會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即能按照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和法律準則進行個人自律;明確在信息社會中個人對社會所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具備在信息社會中學習、工作、生活的習慣和規范;具有為社會服務并貢獻社會的強烈意識。
因此,對于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有效學習的含義可以這樣理解:一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學生要學會必備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和能力,即信息技術學科知識。二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學會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從而有利于學生未來綜合職業素質的提高。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既收到了“魚”,也學會了“漁”,二者兼得,也就實現了有效學習。
參考文獻:
[1]沈舷.有效學習與有效教學[J].繼續教育研究,2006(1).
[2]沈德立.高效率學習的心理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張慶林.楊東高效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孫福萬.釋義“有效學習”[J].中國遠程教育(資訊版),2004(10).
[5]趙志群.促進有效學習的課業與課業設計[J].職教論壇.2008(9).
[6]深圳市寶安區中小學生信息技術有效性學習評價標準(試行)[Z].2009.
(作者單位:廊坊衛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