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教學內容上入手
新版勞動版語文教材充分體現了職業精神的教育理念。如今,許多重點高級中學會把建設高雅的校園文化列為語文教學陣地建設的重要內容,而對技工院校而言,在語文教學環境建設上,就不妨入“想”隨“俗”,與學生同唱流行歌,共讀“青春文”,參與辯論賽,課外大聊天,指導職場舞文弄墨大比拼……
語文教材改革要增加人文性精神和可操作性,增加人文關懷。當今社會出現的浮躁之氣、浮華之風,究其根本是人文的缺失。語文課在這一領域是大有可為的,也只有語文課最有條件能夠“潤物細無聲”,能夠潛移默化影響學生,使其形成美好自立的品格,樂觀積極的心態,健康快樂的心理,高遠堅定的志向,再也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舍精神而只求物質。
語文教育是浸潤著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呼喚,是思想與思想的共鳴。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和文明、健康向上品質的發展,幫助學生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獲得追求人性完善的精神動力,讓同學們在實踐中學語文、在活動中學語文,從而感悟語文帶給他們那一份不可缺失的博愛、尊重、美麗和精彩。
二、從教學形式上推進
采用靈活的教學形式,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能力培養目標,努力謀求“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結合教學內容,可推行分組教學、情境教學、模擬教學等形式,讓學生成為活動課堂的主角,使學生在活動教學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教師不要越俎代庖,但要對活動課精心組織,充分準備。
分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在教學中不只把學生個體作為對象,而要關注個體所在的小組或集體作為對象,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這樣可充分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能夠陶冶人的情感,凈化人的心靈;情境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情境教學。可采用生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手段。
拓展、整合教材內容,融入職教元素,開展模擬教學。中職語文教學要結合職業活動展開教學。如組織學生模擬應聘、寫求職自薦書、模擬打商務電話,創設情境開展接待、洽談、協商等口語交際活動。
三、從學習習慣上培養
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習慣是指在長時間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具體到語文學習,主要指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一旦養成,無論學習和生活,都將受益匪淺。所以,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重視對學生學習習慣的訓練與培養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至關重要。
現在的技工院校學生因其生源的特殊性,“語文基本不過關”“語文大多不喜歡”,已是不爭的事實,更談不上有良好的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了。面對這種現狀,如果語文老師不聞不問,那么,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更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促進,學習意志的形成。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規范書寫、善用工具、廣泛閱讀、強化朗讀、預習復習、經常練筆、重視表達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四、從現實生活上聯系
作為一個社會上的人,我們需要交流、溝通,表情達意離不開語言文字。葉圣陶說過:“咱們生活、咱們勞動、咱們學習各種知識、咱們做各種工作,非跟別人打成一片不可,跟別人打成一片,非彼此了解不可。跟別人打成一片,彼此了解,全靠語文,語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生活為語文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語文教育只有與生活聯系,才有無窮的語文資源可供挖掘,學生學習語文才有興趣。語文教師要善于在生活中尋找語文教學的切入點,適時而為。比如,春節時讓學生收集對聯內容,展示欣賞,創作對聯評出最受歡迎的對聯等等,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品味了語言,而且還運用了語言的技巧。在父親節、母親節等節日,讓學生在活動中學以致用,也在活動中感受情愛、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機。
總之,讓學生真正懂得語文的普遍存在價值,真正喜愛語文,喜愛他們的語文老師,從而喜愛語文課。
綜上所述,技工院校的語文教育必須重視構建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一定要切實抓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努力構建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差異、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語文課程體系,不斷提升技工院校語文教學的價值和水平。
(作者單位:邢臺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