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以前,馬克思主義者普遍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將消除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社會將按照需要來直接安排生產和分配。后來,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國家經濟發展的規模越來越大,經濟體制方面某些統得過多過死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走上了市場經濟的改革之路,但與此同時,市場經濟改革過程中的發展難題也日益凸顯,如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剩余勞動力增多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當前中國面臨的新的難題。正因為這些問題的出現,許多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已經不適合中國的經濟發展,但是我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還應當繼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指導。
二、馬克思的經濟發展理論研究
以歷史唯物論為工具,馬克思具體解剖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發展乃至滅亡的歷史進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其內部矛盾對抗的作用下,不斷地調整著自身的形態,從簡單協作發展為機器大工業,從自由競爭走向資本集中和壟斷。最后,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馬克思再生產理論認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順利實現,必須使兩大部類之間相互交換的產品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兩大部類的資本積累和規模的擴大,有相互依賴、互為條件、相互制約的關系,兩大部類只有按比例協調發展,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馬克思從對以往社會經濟發展直到資本主義時代為止的歷史事實和歷史趨勢的分析出發,揭示了未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一些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又說:在新社會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
三、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粗放式經濟增長問題仍然突出,經濟效益較低。為謀求產值增長,付出的成本高得很,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倍。而我國在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率、能源消耗產出率等指標上與西方發達國家還存在著較大差距。(2)經濟發展中存在產業結構、地區產業結構不協調、不互補,嚴重影響我國經濟互補和持續發展。(3)人和自然的矛盾依然存在。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對中國人民構成了極大的威脅。(4)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主要是由于在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性質和目標模式的認識上的不統一,以及由于“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在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的同時也帶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
四、馬克思經濟發展理論對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啟示
(1)加強重視生產力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決定作用。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寫道,“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這是馬克思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問題的經典論述,也是對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的高度概括。但在發展的時代,生產力依然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當前,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所以,要發展生產力,就必須高度重視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制度上的保障,還需要一種文化氛圍,就像英國工業革命時期那樣,各種發明不斷涌現,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做出重大貢獻。(2)再次深刻解讀再生產理論,進一步推動產業優化升級。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告訴我們,整個社會經濟的各部門要按比例協調發展,如果比例失調,就會使再生產過程受阻,就會出現各種經濟問題;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應以不同的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當前,中國產業的發展正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方面,一些產業高度發展,甚至產生了泡沫;另一方面,還有很多企業尚未完全擺脫粗放型經營方式。此外,一些產業的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缺少自主品牌和營銷網絡,在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上,極易受到市場變化的沖擊。所以,我們應當再一次深刻解讀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然后將其付諸實踐。(3)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促進我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從馬克思的經濟發展理論,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一是中國的發展目標應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二是在發展路徑上,應堅持人、社會與自然得協調發展以及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的統一。三是在發展方式上,應該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本文通過對馬克思經濟發展理論體分析,馬克思經濟學方法中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理論,進一步展現出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類的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此基礎上,本文以馬克思的經濟發展理論為指導,吸收和借鑒西方經濟學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理論中某些有益成分,并緊密聯系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實際,對促進我國經濟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