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大開發中,城鎮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城鎮的發展進入了重要的轉型時期,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在這一時期顯得尤為突出。如何協調矛盾,實現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是目前面臨的挑戰。本文從生態視角重新審視城鎮的規劃建設,反思當前常有的一些規劃建設觀念,提出城市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城鎮規劃建設策略,注重鄉土景觀環境的保護和利用對城鎮規劃建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城市生態;城鎮規劃;布局分區;區域整合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資源、地理區位是城鎮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主導因素,既為城市城鎮發展提供條件,又規定著人類的物資生產活動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其他活動的界限。對于生態環境優越地區,更要協調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充分發揮生態資源的后發優勢,促進經濟與生態的良性互動發展,堅持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發展老路,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
一、城市生態現代化理論
生態現代化的概念是德國學者胡伯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其核心內容是以發揮生態優勢推進現代化進程,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體現了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建設生態現代化,必須把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綜合起來考慮,把生態建設看成是發展之義、發展之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加快推進發展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態親和型轉變,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發展。從城市發展的角度而言,城市生態現代化是在全球性“生態危機”形勢下,實現現代工業文明城市向生態文明城市(即生態城市)轉變的過程,是現代城市發展擺脫工業文明發展觀的束縛和工業現代性的特征,步人生態城市必不可少的發展階段。相對現代工業城市發展階段而言,城市生態現代化是城市發展的更高級階段,是對工業城市自身存在錯誤的修正,促使其向生態城市轉變的階段。從理論構成的角度而言,城市生態現代化是生態現代化理論與城市發展、城市規劃理論等的結合,是生態現代化理論的思想、觀點在城市發展領域中的應用。它運用生態現代化理論的思維來重構現代工業城市系統,謀求城市經濟發展和自然保護的“雙贏”,以及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城市系統對自然的影響等。
二、西部地區城鎮發展現狀
(1)數量少,通行成本高。地廣人稀,腹地范圍大,空間聯系不便,難以按經濟合理性原則統盤考慮公共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城鎮的功能難以完善,不利于開闊商貿市場,發展外向型經濟。基礎設施投資大,特別是交通建設成本高,致使投資綜合效益低,影響了城鎮經濟的持續發展。(2)規模小且發展分散,輻射帶動弱。城鎮分散發展,重復建設,造成了資金的嚴重浪費;市政工程設施修建和社會服務設施供給形不成規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導致城鎮功能難以充分體現和發揮,難以發揮產業中心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難以形成城鎮帶動鄉村的格局,從而吸引力、輻射力和帶動力差,綜合功能降低。(3)功能單,服務層次低。在西北地區城鎮中,集貿型城鎮占85%以上,職能以為廣大農村地區提供商品交換、物資集散、行政醫療、文教服務為主的初級發展階段。經濟的主體為農業,鄉鎮企業多屬初加工,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限制了優勢資源利用和產業的健康發展。另外,城鎮群體之間產業定位趨同,相鄰的鄉鎮生產的產品大同小異,造成產業結構層次低、重復多、互補性差。(4)環境差,人居水平低。人均建設用地指標明顯偏高,建筑質量差,容積率低,閑置土地未得到及時利用和置換,生態環境惡化,與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尚有較大距離。(5)資金缺,人才技術匱乏。由于建設資金投入不足,軟硬件條件差,絕大多數城鎮規劃和建設管理的人才和技術力量匱乏,致使城鎮建設中亂占亂建現象普遍,對整體布局造成不利影像,不利于城鎮發展水平整體提升。
三、基于城市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城鎮規劃建設策略
生態現代化是一種基于生態理性的思考,是在生態分析基礎上,按照自然生態原理構建城市系統并盡可能的減少對自然損傷、提高生態效率的過程。(1)城鎮規劃應以人為本,同時與環境緊密結合。作為城鎮主體的人,在積極努力改造改善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的同時,又自覺不自覺地破壞了自身生存的環境,通過生產和生活將大量廢棄物排向大氣、水體和土壤中,直接破壞城鎮的生態系統結構。近年來,作為農村中心的城鎮人口增長很快,由此帶來的城鎮污染日趨嚴重,往往超過城鎮的環境容量及自凈能力,引起城鎮生態環境系統調節能力失控,反過來又直接影響別人的身體健康。故要特別注重人與環境系統協調一致的原則,鄉鎮的工業布局、人口規模、不能超越環境提供的保證程度。(2)城鎮規劃應該突出西部景觀特色。特色是城鎮的靈魂,它可以樹立城鎮良好形象,提高城鎮的知名度,促進城鎮的發展。由于城鎮規模小,形成特色的景觀要素也少,故在城鎮的生態建設過程中,必須重視“個性與特色”,城鎮景觀要“小而精,小而特”,要綜合運用生態、文化的觀點去創造組織這些景觀,形成“以人為本”的各自特色,也將避免“千城一面,萬屋一統”的尷尬。當然,我們所說的特色一定要充分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而不能生搬硬。(3)城鎮規劃應合理布局城鎮工業。城鎮工業結構與布局實質上就決定了城鎮技術經濟系統的組成與結構,同時又體現了城鎮的產業特色。因而鄉鎮工業的發展與布局直接關系到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直接關系到城鎮的環境保護和優美環境創建,是城鎮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核心。如今不少城鎮的鄉鎮工業發展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規模較小還布局分散,生產技術落后,資源利用率低,環保設施形同虛設。因此,把鄉鎮工業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合理的規劃布局與引導發展,對于完善城鎮技術經濟系統結構與增強城鎮技術經濟系統對生態環境系統的良好循環都是及其重要的。(4)城鎮規劃應對西部現有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并重。水、土是人類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是城鎮居民賴以生存和從事生產活動的基礎,對它的開發利用,直接關系到城鎮生態環境系統結構的演變與優化。目前許多城鎮土地利用粗放,攤大餅式擴張,有的是搞政府形象工程,有的是圈了地閑置幾年不管。而對于日趨緊張的水資源,不僅因給排水設施簡陋導致污染嚴重,而且從人為的節約意識上而言,造成的浪費也十分驚人。西部地區由于干旱天氣較多,絕對不能把水土資源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即使是土地擴展潛力大、水資源暫且充足的城鎮,隨著經濟的發展、規模的擴大,人均資源必然減少。同樣,各個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古建筑和古村落等,其中有相當部分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近年來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其實在保護好歷史遺留的同時,它們也已經或將成為當地寶貴的旅游資源。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優美的生態環境能促進經濟的發展,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促進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實現城鎮、產業、生態及文化在空間上的協調布局,有待我們在進一步發展中研究和創新。
參考文獻
[1]曹建洲,王繼辰,張亮,曹亞喬.遼東山區生態城鎮規劃與建設初探.遼寧經濟.2012(1)
[2]王博生.基于城市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城鎮規劃建設探討.現代商貿工業.2011(22)
[3]李忠華.城鎮規劃建設中的生態思想.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6)
[4]吳秀英,劉海燕.生態農業型城鎮規劃的思考.山西建筑.2011(9)
[5]項志遠,陳武,賀衛東.生態優越地區城鎮規劃思路與方法探討.城鎮建設.2011(1)
[6]戎一翎.生態廊道約束下的大都市邊緣區城鎮規劃初探——以南京六合區瓜埠鎮為例.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