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物價形勢越來越嚴峻和復雜,物價上升的壓力也愈演愈烈。2011年,黨中央、國務院把穩定物價總水平擺在宏觀調控首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穩定物價的政策舉措,隨著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從2011年8月開始逐漸回落,但當前物價上漲的壓力仍然較大,實現物價穩定的基礎并不牢固,對物價上漲仍需保持足夠的警惕,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的任務依然艱巨。
[關鍵詞]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物價;宏觀調控;通貨膨脹
一、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消費物價指數英文縮寫為CPI,是根據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稱為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稱為嚴重的通貨膨脹。CPI(Consumer Price Index 物價指數)是政府用來衡量通貨膨脹的其中一個數據。通俗的講,CPI就是市場上的貨物價格增長百分比.一般市場經濟國家認為CPI在2~3%屬于可接受范圍內,當然還要看其他數據.
二、影響中國CPI指數上漲的因素
(1)CPI指數上漲的直接原因是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貨幣的流動性過剩。當前國內流動性過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外匯儲備的增加。我國外匯儲備連年遞增,早在2006年,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到 2009年年底已經達到2.4萬億美元。由于國內金融市場起步太晚,大量流動性貨幣涌入銀行和國內市場,造成了全社會范圍的流動性過剩,直接影響了消費品市短期內消費者對高額的產品價格尚可承受,但是一旦價格漲到難以維持日常開支的水平時,通脹已經普遍存在了,并有向惡性通脹演變的可能。二是人民幣升值預期下,更多熱錢流入中國市場。這種現象使得我國的外匯儲備進一步增加,進而擴大了國內的貨幣供應量,對國內通脹構成直接壓力。三是貨幣供給超常增長。由于我國持續的貿易順差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等一系列原因導致了我國的貨幣供給量增加,同時又由于我國的信貸體制缺乏嚴格的管理,導致很多超額人民幣流向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2)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食品價格是CPI上漲的主要貢獻軍。在CPI核算體系中,食品類所占比重達到31.79%,對CPI指數影響最大。導致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還是食品價格處于高位,有關專家表示,過去幾年中CPI上漲中有80%以上是食品價格造成的,造成食品價格上漲的因素來源于以下幾方面:第一,我國居民收入的增加。第二,糧食價格的上漲。農產品價格的連鎖反應是導致食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3)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給我國帶來了輸入型通貨膨脹。隨著我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我國對能源與原材料的需求進一步擴大,除了本國國內資源以外,需要向國外進口原材料或半成品等產品,這些商品的價格上漲勢必會通過國際輸入抬高我國最終的產品價格。
三、中國現階段消費者物價指數和物價狀況
溫家寶總理代表國務院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坦言,目前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物價水平仍處高位,房地產市場調控處于關鍵階段,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就業總量壓力與結構性矛盾并存。2012年1月份CPI漲幅超出市場預期,當前通脹預期還不穩定,尤其是存在勞動力等要素供給趨緊的結構性因素,資源性產品價格也有待理順,都可能會固化通脹預期,全球流動性寬松格局仍將延續,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存在進一步上漲壓力,仍有必要防范未來物價出現反彈。總的來看,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不會無條件或自動實現,需要宏觀政策繼續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其次,這一輪物價上漲以農產品領漲為主要特征,農產品供應變化容易引起價格波動。去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7121萬噸,實現了“八連增”,為穩定物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八連增”后穩定增產難度較大。同時,我國農業生產基礎比較薄弱,主要農產品的供求關系一直處于緊平衡狀態。對當前國際形勢,報告認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短期內難以有效解決,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2012年年初以來,全球經濟金融運行有趨穩跡象,中國的外匯流入又有所增加,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匯率(NDF)也由貶值預期轉為基本持平或略微升值的預期。央行將密切關注外匯占款恢復增長、流動性投放增加的形勢變化及其可持續性。
總的來說,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保持在較低水平,但物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老百姓依然感覺國民生產總值(CDP)的增長與國民收入的增長沒有實現科學的同步和配比。物價上升的壓力也愈演愈烈,實現物價穩定的基礎并不牢固,對物價上漲需保持足夠的警惕,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的任務依然艱巨。
參考文獻
[1]李冬冬.淺析我國當前通貨膨脹原因及對策[J].中國市場.2011(48)
[2]韓蕾.淺析我國CPI持續上漲的原因及穩定物價措施[J].財經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