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認為受托責任是受托人對委托人托付其代為管理的經濟資源所負的善意管理的責任,本文通過對受托責任理論下的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披露的行為分析,提出應該在非營利組織自身這一微觀層次上加強對會計信息披露的改進。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受托責任;信息;披露
非營利組織是不以營利為目的、開展公益性或非互益性活動的機構,分為法人組織與非法人組織兩類:前者包括公益性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企業法人非營利組織;后者包括未注冊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宗教組織等。受托責任是由于委托關系的建立而發生的。委托關系可由于通常的托付行為而建立,可以由于聘請而建立,可以由于任命而建立,還可以由于民主選舉而建立。委托關系建立之后,委托人將資財的經營管理權授予受托人,受托人則要以最大的善意、最經濟有效的辦法、最嚴格地按照當事人的意志來完成委托人所托付的任務,承擔所托付的責任,這種責任就叫受托責任。
由于我國還沒有相關法律對非營利組織的概念進行明確限定,面對為數眾多的非營利組織信息使用者的迫切需求,一方面提供非營利組織資金的提供者了解自己作為委托人所提供的資金到底何時被使用、被使用在何處、被使用的效率如何,我們有必要討論非營利組織的信息披露問題;另一方面會計信息的有效披露對受托人不僅僅起到監督作用,而且可以正確評價受托人完成受托責任的能力,促進委托代理雙方的合作,從而使非營利組織良性運轉,實現非營利組織存在的目標。
一、受托責任視角下我國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的披露
在受托責任視角下,非營利組織不是真正擁有財產的所有權,只擁有使用權,即在非營利組織中,由于財產控制權的轉移而形成的受托責任關系,產生了對會計信息的披露需求。同時,由于委托代理關系也造成了資產經營者和投入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尤其對于我國非營利組織而言,不同的組織遵循不同的會計核算制度,這就更加增加了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披露的難度和透明度。簡單的用下圖來說明非營利組織中的委托代理關系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影響。
委托人將自己擁有的財產授權給受托人進行管理,受托人在獲得財產的使用權之后通過非營利組織來進行運作,并承擔對委托人進行成果的報告責任,這一責任完成的載體即為會計信息,而委托人將根據會計信息來對自己下面的行為做出決策并直接影響到非營利組織。注意在圖中,委托人獲得和受托人提供的會計信息并不一樣,因為,受托人提供的會計信息和委托人可以獲得的會計信息直接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二者之間必然出現差異。
二、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要求
由于我國非營利組織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外部環境和內部建設都還不完善,普遍存在資金不足、人才匱乏、規模有限、能力偏弱等問題,針對民間非營利組織目前存在問題的,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進。
1.建立非營利組織法規體系,是實現非營利組織健康發展的根本之策。國家應制定或修訂相關法規制度,通過制定統一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法》,作為民間非營利組織創立、運營管理的法律依據,通過政府給非營利組織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引導財力資源合理流向公益事業等等。非營利組織的健康發展,需要政府必要的支持和扶持,通過一定的政府支持和扶持,在合作中引導、幫助其健康成長,可以有效避免不良勢力對非營利組織的滲透,更好地引導廣大非營利組織在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下開展活動,在法制規范的軌道上健康有序發展。就《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而言,只有將公有非營利組織(國有事業單位)納入到非營利組織中,建立非營利組織會計體系,才會使非營利組織與公有非營利組織的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也有利于與國際發達地區的非營利組織進行有效的交流與合作。
2.加強內部管理,健全會計制度。非營利組織除通過繼續教育等方式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外,還應建立并不斷完善內部會計制度,并保證其落實到位。首先,加大對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處理力度,通過法律的約束,促使會計人員具備強烈的責任感,在履行職責中,遵紀守法,廉潔奉公,不論遇到何種情況,不喪失原則,不圖謀私利。其次,加強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制度,組織好《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培訓工作,通過舉辦相關專項業務培訓或繼續教育等形式,盡快將制度落到實處。任何一個非營利組織開展活動都會有一定的收支。有收支,就必須要建立相應的財務管理制度。包括會計管理體制、會計機構責任機制、會計崗位責任制等,要求按照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合理設置財務會計及相關工作崗位,明確職責權限,形成相互制衡機制。最后,建立健全業務授權控制制度,經過授權,可以盡可能地減少不合法或不合規、不合理的經濟業務的發生,從而保證決策的正確執行。要求明確規定涉及財務及相關工作的授權批準的范圍、權限、程序、責任等內容,單位內部的各級經辦人員,包括管理層,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職權和承擔責任。
3.強化外部管理,引入審計監督機制。民政部門在開展年檢和時常監督管理工作的時候,要檢查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會計報告是否按照《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編制,有關財務指標是否符合要求,在此基礎上,采取富有針對性的推行措施,促使非營利組織執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同時,財政部門也應通過定期抽查或聯合互查的方式,檢查非營利組織是否依法建賬,會計憑證、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是否真實、完整,會計核算是否符合《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要求,會計人員是否具備從業資格。對不符合要求的單位給予相應的處罰措施,用行政手段推進《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執行。社會審計監督機制是外部監管的重要手段。非營利組織資金來源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外部會計監督必然出現“真空”,從而使部分非營利組織游離于外部審計監督之外,有的非營利組織利用政府對其的稅收優惠政策,披著民辦非營利組織的外衣從事營利性活動。引入社會審計監督機制,對于發現和糾正當前非營利組織的各種不規范會計行為,保證其會計報表的真實透明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受托責任視角下強化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披露的對策
1.應重視非營利組織委托人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由受托人提供的會計信息能滿足物資提供者即委托人的決策需求。會計信息披露將使組織內的會員了解會計信息有了一個制度化,規范化的渠道,從中可以獲取資源運作效率和效果的信息,進而做出增資或減資等決策。同時,會計信息的披露要能幫助委托人了解所提供資金的用途和去向。只有滿足了委托人的知情權要求,委托人才能清楚委托的資產是否得到了恰當的利用。
2.應加強非營利組織受托人會計信息披露行為的監管。由于非營利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特點,造成了對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監管主體的缺失。從某種范圍來說,真正關注于非營利組織運作效率的主體,除了委托人以外,就應該是政府部門。但是,我國的現狀是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監管更多的是針對其行為,而不是財產利用情況。至于公眾就更沒有立場來對與己關系不大的非營利組織的活動進行監督。因此,這種對受托人會計信息披露行為的強制性監管就很薄弱。這也正是需要加強和改進的方面。
3.應加大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披露的范圍。即對會計信息不以單純的會計指標來衡量,要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除通過三張報表反映經濟效益以外,還要設立一些社會效益指標來考察受托人的行為。如對資金的流向,時間及該項資金流出的使用效果等定性指標的披露。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監督非營利組織運行效率以及受托人完成委托人交付的責任情況。充分發揮非營利組織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商玉生.中國非營利機構的發展態勢和發展思路上[J].海企業與社會公益研討會論文.2008(3)
[2]李靜,萬繼峰.我國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披露現狀解讀[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06(2)
[3]楊舟.我國民間非盈利組織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及建議[J].現代企業文化·理論版.2011(3)